強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清路障、增活力、添動力
一切發展,都與改革相連。
上任伊始,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傳遞出堅持走改革開放道路不動搖的強烈信號。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總書記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方位。
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25個月時間,20次深改會,15個領域330多項改革舉措出臺。中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直面難啃的硬骨頭,深化改革全方位立體展開,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直面問題,從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柱性、引領性重大事項改起——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為解一時之弊,而是著眼長遠,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開,結構性減稅力度空前,理順事權關系,清理地方債務。著重運行效率,避免有限資金“睡大覺”,“營改增”全面實施,預計2016年可為企業減稅近6000億元,讓企業輕裝上陣。
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確權頒證,為“長久不變”打下基礎;承包地“三權分置”,擴大了土地的權能;允許承包經營權抵押,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本”。農民吃上了長效定心丸,可以在土地上長期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轉。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4.3億畝,占32.3%。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150萬家。
改革無禁區。從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頭”被一一砸開,見證著改革的勇氣。
革除沉疴,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大創新。
簡政放權打響“當頭炮”。三年多來,取消和下放586項行政審批事項,提前實現預定目標;“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國家投資項目在線審批,實現了網上“一條龍”服務;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準項目累計減少了76%;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后證”,企業登記實行“三證合一”,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后置審批。
價格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9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價格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三年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力挺企業“降成本”;藥價改革全面實施,劍指藥價虛高;政府定價項目清單化,中央定價項目減少80%左右……市場化改革大踏步邁進。
向市場放權,使“看不見的手”靈活自如,“看得見的手”堅定有力,讓市場更加規范而有活力。一元錢辦公司、簡化住所登記、改年檢為年報……2015年,新登記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新增市場主體中占比高達53%以上,中國迎來創業的黃金時代。
沖破藩籬,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
改革瞄準焦點,滿足百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系統的考試招生改革大幕拉起:縮小區域及城鄉入學機會差距,接納更多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讓更多農村娃能念上重點大學,獲得改變命運、向上流動的機會……
改革回應難點,對接新形勢下的民生新訴求。一紙戶籍,曾是橫亙在城鄉居民間的巨大門檻。啟動戶籍改革,堅冰開始融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上的平等權利……范圍之廣、措施之實,前所未有,億萬農民工的“城市夢”有望一步步變成現實。
改革跟蹤熱點,著力增進億萬家庭的福祉。城鄉養老并軌、全面放開“兩孩”、大病醫保擴面……順應新期待的改革相繼啟幕,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面向世界,中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開開了就關不上了。”習近平這席話,蘊含著對中國發展邏輯的深刻把握、對全球化趨勢的深刻洞悉。他強調,必須創建新的競爭優勢,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這是豐收的3年:中國倡導創立的亞投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人民幣“入籃”,提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改革終于落地,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大股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更讓“中國夢”和“世界夢”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掃除障礙、激發活力、注入動力。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黨中央提出:我們正面對著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既化解潛在風險,又增強內生動力,是當前和今后經濟治理的“藥方”。
一次次穿過風雨,一次次戰勝挑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續寫改革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