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后人們搬來紙張已經泛黃的家規。
2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綿陽市三臺縣黎曙鎮旗山村(小地名“老牌坊”),走進蕭氏大宗祠,探訪蕭氏家規。
這里的蕭姓人,是蕭氏第十六世祖、漢朝名相蕭何的后裔。
1959年出生的蕭榮隆,是蕭何的第七十三代傳人,蕭氏宗親會現任秘書長。據他介紹,蕭氏后人,以黎曙鎮蕭氏大宗祠為核心,散布在周圍的三秀、同德、金石、石洞、龍橋等鎮、鄉村;再遠就是北京、上海、廣州,乃至海外世界各地。
斗轉星移,時間的河流沖刷著一切。可這支蕭氏后裔,歲月的各種蹉跎中,世世代代都以一種自己的方式,盡力傳承著蕭氏家族的家規。
生我者,父母也……所以孝順父母為人生之第一事……愿我闔族,人人孝順父母,無論家貧家富,俱可隨分自盡,承歡膝下,事事務得乎親心,期人人共勉為孝子。古云:孝順還生孝順子。我若能孝順父母,我之子必能孝順我矣。”
——摘自《蕭氏家規》
每年春分
蕭氏后裔齊聚拜祭祖先
記者一行去探訪的這天,位于旗山村的蕭氏大宗祠正在經歷第三次重建。
祠堂內,堆放著各種建筑材料。忠孝牌坊、祠規、沿階梯而上的兩進房屋……蕭家族人介紹,每一次重建,蕭氏家族都會聚全族之力,人人積極參與,出錢出力,一心想把祠堂建得漂亮。“有捐幾萬的、幾千的,也有經濟能力有限出力的。大家只有一個愿望:盡力將蕭氏的歷史保存下來,力求將蕭氏的忠孝家風傳承下去。”
族人提供的記錄單,記錄了宗親們的捐款數,也記下了出力的詳情:蕭濟安,出力80個工天,折資4800元;蕭作澤,出力20個工天,折資1600元……“因年齡等原因不同,折資的標準也不同。”家族中的記錄者解釋。
這支蕭氏后裔,每年的春分那天,都會聚集到這個蕭家祠堂,拜祭祖先,宗親之間暢敘親情,“雖然各自有自己的事要忙,但每年都會有上千人來。”
蕭家族譜上,清楚地記錄了蕭家人對祭祖儀式的堅守。“雖然在過去,蕭家族人也曾顛沛流離,客居他鄉,可是,每年一度的蕭家祭祖儀式卻從不間歇。”
已78歲高齡的退休教師蕭作澤,是蕭氏宗親會現任會長。他說,按照族譜與忠孝牌坊碑文的規定,在祭祖儀式上,除了要讀家訓、祭祖先、說歷史,還要表彰優秀的族人,鼓勵大家繼續發揚傳承蕭家遺訓。蕭作澤介紹,儀式上也會公布族人捐款的使用情況,“并向80歲以上的族人,送上禮品,一公斤冰糖;中午族人們要吃壩壩宴,80歲以上的,不出錢、發免費餐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