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1年,龍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學交換生的身份第一次從美國來到中國,此后近4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師、作家,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共識機構創始人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國際研究員。他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國日報網每周四刊發一篇連載文章,講述龍安志眼中過去40年中國發生的巨變,敬請關注。
![]() |
作者和朱镕基在人民大會堂。(龍安志供圖) |
正是在1999年1月一個寒冷的冬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到訪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非常期待此次會談,這原本應是一場私下的、非正式的、不公開的會談。朱镕基總理安排在中南海接待格林斯潘。會談期間,央行行長戴相龍坐在朱镕基總理的左側,仔細聆聽從格林斯潘口中說出的每一個字。
這場會談就這樣開始了。朱镕基總理向來訪的格林斯潘介紹了中國過去一年的經濟形勢,以及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造成的嚴重災情。災后重建于中國政府而言無疑是一項繁重的任務,但朱镕基總理認為可以借此機會改進受災地區的城市規劃、重建當地的基礎設施。朱镕基總理還與格林斯潘討論了一個更加迫在眉睫的難題,即中國面臨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持續性重壓。
格林斯潘被普遍認為是克林頓政府治下美國經濟繁榮的首席建筑師。毫無疑問,當時美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亞洲金融危機也貢獻了一份“力量”,大量資金從亞洲市場抽離后注入美國,推動了美股互聯網泡沫的空前膨脹。純粹受到過剩貨幣資金的驅動,股市飄紅以及信貸推動的消費增長,成為支撐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
格林斯潘預測,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可能會成為區域性貨幣“多米諾骨牌式”崩潰中下一個倒下的國家。但朱镕基總理斬釘截鐵地表示:“人民幣將會保持穩定。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未來將繼續如此。”
朱镕基總理的意思很清楚:人民幣不會貶值,中國有責任支撐亞洲。他也明確地表示,中美兩國應“強調和加強財政方面的合作”。如果要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也必須采取行動。
朱镕基總理和格林斯潘的官方會談結束后,戴相龍與格林斯潘進行進一步的私下討論。戴相龍表示,中國將密切監控“短期資本流動”,要求“美方積極發揮作用”。戴相龍是在告訴格林斯潘,美國應當管好國內某些基金經理。部分中國政府官員認為,港幣一再遭到狙擊,不排除是受到政治因素驅動,因為破壞香港的金融穩定,可以迫使中國拿出外匯儲備支撐港幣。
不過,格林斯潘提出另一個討論事項。他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將創造一批新的就業崗位。
朱镕基總理領會了格林斯潘的意思。雖然加入世貿組織無疑會使中國國內的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但也將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當時,朱镕基總理推進的國企三年改革計劃進入第二年,工廠倒閉浪潮下如何安置下崗工人再就業,加入世貿組織提供了一個擺脫困境的可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朱镕基總理表示:“我認為加入世貿組織于中國、美國和貿易本身皆有利,我想盡快推進這件事情。”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我們都很清楚了。不過諷刺的是,如今中國擁護世貿組織、推動全球市場一體化,美國卻在反向而行。時代真的變了。
(編譯:諶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