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廈門海關旅檢人用最美的鄉音、別樣的溫馨、個性化服務給兩岸民眾留下深刻印象
圖為:廈門海關關員護航臺胞返鄉
“高雄的航班提前落了,執法記錄儀都佩戴好,準備開工。”1月21日,2019年春運第一天,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航站樓的進境海關監管區里,廈門機場海關旅檢二科副科長柯黎艷迅速掃了一眼航班時刻表,提醒同事們提前上崗。
這是柯黎艷進入海關工作的第十個年頭。2008年,大學剛畢業的柯黎艷來到廈門機場海關,從此扎根旅檢崗位十年,成了遠近聞名的“老旅檢”。這十年,也是兩岸“大三通”啟動的十年。十年間,她已監管服務了超萬架次的臺灣航班,仍一如既往地用心堅守。
廈門是眾多臺胞投資創業、定居的熱土,具有兩岸地緣、文緣、親緣的獨特優勢。位于臺灣對岸的廈門海關,是兩岸政治、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僅2018年,廈門海關累計監管廈門空港口岸往來臺灣航班3361架次,同比增長6.19%,監管往來臺灣旅客48.90萬人次。
柯黎艷記得,2008年12月15日,廈門機場實現兩岸空運定期直航。自那天起,初入海關的她和同事們見證了往來廈門口岸的對臺定期航線趨于常態化的歷程,學術交流、藝術切磋、宗親聯誼、宗教民俗、觀光旅游、營商考察等越來越密。 “我們總是盡全力對往來臺灣的團體給予通關支持。”柯黎艷說,在廈門機場海關旅檢現場,閩南語是關員們的“第二工作語言”。海關旅檢人用最美的鄉音、別樣的溫馨和個性化服務給兩岸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活動中,海關多次為大宗佛像開辟進出境特殊通道,專人驗放,全程保障;在清明、中秋、春節等返鄉高潮時期,關員們用溫馨的志愿服務為兩岸同胞開辟“合家歡”便捷通道;在急救病患通關時,關員們把監管場所延伸到機坪,高效驗放隨機醫療器械及行李物品,長年為急救包機及急癥病患開通“生命救助綠色通道”……
十年彈指一揮間,廈門口岸對臺直航航班數從最初的每年667架增加至如今的3361架。目前,廈門海關每周監管兩岸定期航班60余架次,還多次監管服務廈門到臺南、花蓮、臺中、臺東、澎湖等地的臨時包機。
2019年春運期間,廈門空港計劃運行臺北桃園加班機22個班次、高雄8個班次。月是故鄉明,海關人已在一彎淺淺的海峽上用暖心的服務為臺胞們架起回家的“空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