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記者高敬)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今年的主題是“從科學走向全球行動”。中國為促進臭氧層修復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已累計淘汰約62.8萬噸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占發展中國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今年年底預計還將實現9萬余噸的淘汰量。
在生態環境部當天召開的紀念《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締結40周年暨2025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于會文介紹了上述情況。
他表示,公約簽署40年來,國際社會秉持科學精神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締結并有效實施《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團結合作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推動臭氧層修復和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他同時介紹,根據評估,在全球共同努力下,臭氧層預計將于本世紀中葉恢復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此外,全球締約方通過履行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削減氫氟碳化物,預計到本世紀末最多可避免0.5℃的全球升溫。在2024年全球升溫首次突破1.5℃的背景下,這一氣候貢獻尤為關鍵。
據悉,我國自1991年加入《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2021年宣布接受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加強氫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于會文說,作為公約和議定書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參與方,中國為促進臭氧層修復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秘書處執行秘書關惠表示,在全球協同努力之下,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已被淘汰,全球臭氧層正在逐步修復,中國在其中發揮了引領性的作用。
于會文表示,當前,全球履約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將持續推進國內國際履約行動。明年7月1日起,中國將在聚氨酯泡沫、擠出聚苯乙烯泡沫和工業領域清洗三個行業,提前3年半時間徹底淘汰含氫氯氟烴的使用。中國還將完善政策體系,創新監管方式,推動行業轉型,深化國際合作,為保護臭氧層、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