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寧4月30日電 (蘇纓翔)金壯錦,意為珍貴的壯錦。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壯錦寄托著壯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寓意吉慶、祝福和愛。它是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也是國際社會的“新審美”,更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新旗幟”。
拯救壯錦 闖出一條產業新路子
34年前,在廣西來賓的小縣城忻城,賀定鈺還是文化館里的一名普通館員。如果不是因為參與了一次文化項目調研,賀定鈺恐怕不會與壯錦結緣。
珍貴而美麗的東西總會吸引人眼球。賀定鈺第一眼便被這種色彩絢麗、圖案精巧的藝術品吸引了。在隨后的調研中,賀定鈺還看到了許多老手工藝人的現狀:“壯錦可謂‘寸金寸錦’,當我看到很多老藝人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織完一條壯錦卻賣不出去的時候,心里很不是滋味。”
隨著現代紡織工業的發展,老一代壯錦產品工藝復雜且成本較高,加之圖案樣式花色陳舊,早已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此后,如何讓壯錦走下去,如何讓壯錦生存下去成為了賀定鈺心中的頭等大事。
下村落、駐鄉間,在崇左市龍州縣雙蒙村板池屯,賀定鈺終于選定了第一個壯錦技藝工坊點。“在170多戶人的村落里,當時就報名了30多戶,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12歲。”賀定鈺說。
然而光有技藝和參與者還不夠,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讓壯錦與成為“致富錦”之間產生了一條深深的鴻溝。“因為沒有創意設計,所以它無法走出去,沒有生命力。”賀定鈺開始先搶救原有的織錦,收藏整理了1000多件服飾,還有將近1000件的老的壯錦織片,緊接著進行人才培訓和要求:“我們把圖案設計全部交到他們的手上,教他們怎么織,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材料置換,織出來的產品跟原來的產品就不一樣了。”
經過培訓和學習后的織錦婦女們,在每天兼顧農活的情況下,只用織錦2到4個小時,年收入就可達一萬元以上。
文化賦能 織繡技藝助力脫貧
作為金壯錦的帶頭人之一,李冬蓮已經有23年的織錦經驗,而她在2年前還未完全脫貧。“我很喜歡織錦這個行業,我是從14歲跟媽媽一起學的。”李冬蓮想象不到自己的技藝能夠為家里帶來穩定的收入。在參與了“非遺+扶貧” 就業工坊的織錦隊伍中后,李冬蓮于2019年7月脫貧,每年來自織錦的收入可達2萬元。
李冬蓮憑借自己精湛的織錦技藝,織出了美好生活。“我作為‘領頭人’還動員村里的婦女一起加入工坊。第一年,工坊有38位織女,第二年,有43位,現到在已經有將近60位了。”李冬蓮說。
自2010年起,賀定鈺所在的公司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6個織繡培訓基地,臺灣花蓮1個,自籌資金先后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60多場次“織繡培訓”,受益婦女1000多人次。通過采取“統一設計、統一培訓、統一發放材料、統一生產、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模式,解決婦女們的后顧之憂,確保她們勞有所得。為民族村落貧困婦女提供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讓她們居家勞作獲得收入,實現就地創業,增收致富。
2017年,龍州壯錦技藝工坊成功推出系列織錦產品。2018年6月,龍州壯錦技藝工坊獲得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的全國首批(十個之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截至2019年7月,龍州壯錦技藝工坊的18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傳下來走出去 老技藝擁有新舞臺
除了將織錦技藝產業化,助力脫貧攻堅以外,賀定鈺還在考慮如何將織錦文化傳承下來。“要抓緊把壯錦技藝建立大數據,把這種技藝全部記錄下來,把它的結構和標準記錄下來,讓我們的后人能夠通過這些數據將壯錦文化延續下去。”
壯錦文化“傳下來”,打開國門“走出去”。2020年6月,賀定鈺所在公司在意大利成立了廣西壯錦文化推廣協會、壯錦設計中心。通過與國外的品牌師進行合作,用外國人的眼光來看壯族織錦文化,更好地匹配了國外市場的需求。
據介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織娘們的收入也沒有受到影響。“我們的第一批訂單已經有了50萬歐元,在疫情期間有那么好的反響,給我們增加了很多信心,讓我們覺得國際市場的需求應該很大。”賀定鈺說。
通過創立廣西壯錦的時尚品牌,建立推廣協會,借助意大利方合作團隊的資源,開展廣西壯錦文化的推廣活動,快速進入歐洲市場,將極大推動廣西壯錦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政府帶我們走出國門之后,我們才知道壯錦文化的獨特魅力”,深諳“走出去”之道的賀定鈺依然在致力于讓更多婦女參與到織錦隊伍中,“我相信我們的織錦會走向國際,走向歐洲,走向世界的一個更大的市場。”
(責編:崔越、劉慧)
(蘇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