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甘肅禮縣雷王鄉,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優美和諧的田園畫卷。今年來,雷王鄉黨委、政府以“兩山”基地創建、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全市“三城五地”建設為重要抓手,以撂荒地整治和人居環境改善為契機,按照高山生態、低山經濟、馬鈴薯油菜種植全面覆蓋、邊緣地域帶養殖的特色產業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花椒、馬鈴薯、玉米、中藥材等產業,按照“一支部一主題、一支部一特色”發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工作模式,引領當地經濟社會快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發展地皮經濟 建設綠色銀行
走進樺林村集中連片的栽植的花椒園,放眼望去,一排排花椒樹整齊劃一,排列有序。椒農們每天穿梭在椒園里,用汗水儲蓄著自家的“綠色銀行”。
“發展花椒種植,離不開科學化種植和管理技術。我是較早在村上集中連片栽植花椒的,那時候作為一名黨員干部,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將先進的技術引進到村上,花椒產量的提高和經濟收入的倍增,激發了全村群眾發展花椒產業的熱情,當前,全村花椒收入高達10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群眾發展花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濟收入也在逐年攀升。”提起全村花椒產業的發展,70歲的老黨員陳潤澤有著說不完的話。
樺林村以盛產花椒而遠近聞名,當地獨特的氣候環境使這里種植的花椒備受市場青睞。為了進一步壯大產業結構,擴大種植規模,鄉黨委、政府對當地通過千畝特色花椒產業示范園進行規劃打造,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技能培訓力度,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種植管護技能。
整治撂荒土地 盤活沉睡資源
眼下,趙家、龍潭等村集中連片種植的數百畝地膜玉米和馬鈴薯在陽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撂荒地治理讓全鄉的沉睡已久的良田再次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
今春以來,雷王鄉為撂荒地整治召開專題會議,分析整治形勢,制定復耕計劃和整改措施,引導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統一承包,開荒種植,自行復耕、委托代耕等方式對撂荒耕地進行整治,這一舉措,盤活了當地沉睡多年的土地資源,也為當地群眾就地就近務工提供了便利,實現了土地收益和群眾增收的雙贏。
坐落在龍潭村的禮縣旺龍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種植、收購、加工馬鈴薯為主的龍頭企業,該合作社生產加工的純手工“龍山粉條”備受市場青睞。“今年我們合作社搶抓撂荒地整治的機遇,流轉全村無勞動力耕種撂荒土地120余畝,在以往的基礎上擴大了種植面積,讓更多的群眾實現了就地就近務工。”談起合作社發展前景,合作社負責人宋必武充滿了自信。
優化人居環境 打造美麗鄉村
雷王鄉中華村是全縣易地搬遷安置點,也是全縣高標準建設的美麗新村。村內環境整潔,景色秀美。在鄉黨委書記武亞峰看來,鄉村的環境直接關系到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刻不容緩。
為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全鎮人民群眾幸福指數,雷王鄉上下掀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新高潮。今年,鄉黨委、政府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村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模式,建立完善鄉村環境綜合考評機制,使日常保潔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同時,成立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督導組,實行“日檢查、周通報、月排名”制度,定期對各村的治理狀況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治理取得實效。
此外,雷王鄉還持續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積極舉辦和諧家庭評選活動,弘揚社會新風尚,不斷提高群眾文明素養。
(禮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