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蘭州市城關區鐵路西村街道將增進民生福祉、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發展社會救助體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織密織牢社會救助網絡,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切實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米”,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鄉低保:公開透明 應保盡保
依法辦理,以人為本。為保障城鄉低保政策陽光、公平、透明的實施,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題,街道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原則,對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培訓,細化保障對象認定條件,認真排摸轄區困難群體,對轄區符合低保條件的家庭,及時按照全額或差額的方式予以保障,建立健全規范化低保家庭檔案。
程序規范,動態管理。對低保在冊人員及時進行調整和核銷,實行無條件申請、有條件審批、有措施退出,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嚴把政策關,不該保的“人情保”、“關系保”、“威脅保”堅決不保。街道組織專人開展集中入戶走訪調查及民主評議,年度核查與提標同時進行,對所有低保對象完善各類臺賬,保證資料齊全,數據準確,救助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堅持原則,比對數據。街道對所有低保、救助對象、重度殘疾人單獨施保分別建檔立冊,同時在街道社區開展近親屬備案工作,結合年度核查以及大數據預警,省、市低保信息比對、入戶調查核實,對事實清楚、預警屬實的給予取消并發放取消通知書或不予批準通知書。
宣傳普及,共同監督。積極公開宣傳低保政策、申報程序、補差標準、動態變更等信息,同時對低保發放對象做到了一月一公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做到家喻戶曉、公平、透明。
特困供養: 三包三到位 不落一個
特困供養群體作為街道社會救助的重要一環,街道社區切實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對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實行“三包”責任制,即:街道領導包社區、社區書記包人、民政專干包服務。基本落實“四個一”服務,每月理一次發,每半月洗一次衣服,每周打掃一次衛生,每半年發放一次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并在街道及社區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三到位,即:特困人員供養政策落實、監護及管理責任到位;服務機構人員落實、保障服務措施到位;安全防范設施落實、特困人員供養經費發放到位。
臨時救助:快速紓解 落準落實
臨時救助是低保政策的有效補充,街道牢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全面落實臨時救助各類政策。街道社區在服務大廳設置“一站式受理”窗口,熱情接待來訪群眾,認真傾聽群眾反映情況,積極地對符合政策的群眾進行辦理申報,紓解居民的燃眉之急。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困難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大保障力度,把群眾的急事難事放在第一位。
醫療救助:精準識別 動態認定
街道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完善,救助覆蓋面逐步擴大,讓困難群眾醫療難問題得到了緩解。并建立了醫療救助對象精準識別和動態認定核查機制,及時將符合救助對象納入救助范圍。
殘疾補貼:扶危濟困 無微不至
殘疾人兩項補貼是解決殘疾人特殊生活困難和照護困難問題的重大舉措,街道將符合殘疾人“兩補”條件的對象全面納入,把黨和政府的民生工程落實到實處。
幫扶兒童:匯聚愛心 護花成長
街道對困境兒童信息進行全面采集,所有兒童信息全部錄入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系統,根據現實情況進行增補和退出,嚴格審核困境兒童資料,建立審核把關機制。街道共青團、婦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做細做實做好困境兒童公益活動,切實解決青少年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探索建立幫扶困境青少年群體的長效機制。
公房租賃:公平公正 居有定所
街道嚴格執行省、市、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規定,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出發,按“應保盡保”的原則,確保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資格申請、審核、公示、確認等工作公平、公正、公開進行。
鐵路西村街道致力于為群眾辦實事,為人民謀幸福,通過廣泛鏈接社會資源,發掘救助對象的優勢和潛能,為困難家庭賦權增能,向救助對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救助服務,構建全方位、立體的社會救助體系,讓保障網更大更密更有溫度。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