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不容樂觀,預計全球增長將大幅放緩,低增長、高通脹局面出現的可能性上升。必須在全球和國家層面采取果斷行動,謹慎調整政策,設計可信的宏觀經濟框架,避免扭曲性政策,以促進增長,化解風險。
作 者
M. Ayhan Kose
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Ekaterine T. Vashakmadze
世界銀行預測局高級經濟學家
世界經濟正在一片未知的水域航行,繼續面臨一系列可能引發動蕩的沖擊。繼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之后,烏克蘭戰爭及其在世界范圍造成的影響加劇了全球增長下滑。在這種形勢下,需要做出全面果斷的政策應對,以促進增長,化解全球經濟面臨的多重風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在從衰退過渡到初步復蘇之后,世界經濟預計將經歷80多年來最大幅度的減速。全球增長預計將從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2.9%,大大低于1月份預期的4.1%。由于烏克蘭戰爭擾亂了經濟活動、投資和貿易,同時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逐步釋放完畢,再加上財政和貨幣寬松政策退出,預計2023-2024年全球經濟將繼續大體維持這一增長速度。
發達經濟體今年的增速預計將從2021年的5.1%大幅下降至2.6%。預計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2%,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間采取的財政和貨幣支持會進一步退出。
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速度預計將大體減半,從2021年的6.6%降到3.4%,遠低于2011-2019年期間4.8%的年均增長率。70%的新興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預期已被下調,其中包括了大多數大宗商品進口國和八成低收入國家。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全球前景面臨各種相互關聯的下行風險。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可能進一步擾亂經濟活動,帶來政策不確定性。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還會造成全球貿易、投資和金融體系的碎片化。
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造成的供應中斷導致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糧食短缺可能進一步惡化,并引發社會動蕩,而如果新冠病毒出現毒性更強的新變種,則會進一步擾亂經濟活動。
更多負面沖擊將使全球經濟有更大可能進入一個低增長、高通脹的時期。上世紀70年代,為了走出這種“滯脹”,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大幅提高利率,從而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的一系列金融危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前的經濟形勢在三個關鍵方面與70年代類似:一是供給側受到的持續干擾加劇通脹,而此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二是增長前景減弱;三是發達經濟體抑制通脹所需的貨幣政策緊縮,將給新興經濟體帶來很大影響。
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當前的全球環境也與70年代有所不同。例如,大宗商品價格的百分比漲幅比那時要小;勞動力市場也更加靈活,降低了物價與工資長期螺旋式上升的可能性。此外,現在經濟活動的能源強度已經比70年代大幅下降,這使全球經濟能夠更好地抵御能源供給沖擊。
更重要的是,與70年代不同,現在發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的央行都承擔著穩定物價的明確使命,并在過去30年中建立了實現通脹目標的可信記錄。由于貨幣政策框架的改進,現在長期通脹預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受到通脹急劇變動的影響。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盡管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受到的影響較其他地區更輕,但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也無法獨善其身。預計該地區2022年增速將放緩至4.4%,比1月的預測下調0.7個百分點。在一些高度依賴糧食和能源進口的國家,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其通貨膨脹上升、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同時,中國經濟因疫情復發而受到打擊,由此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和進口需求減弱,導致整個地區貿易流動放緩。
外部融資條件收緊,而隨著美國以快于預期的速度收縮貨幣政策,風險溢價有所上升。預計2023-2024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平均增長率將穩定在5.2%,但很多國家仍不能完全實現復蘇。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這種黯淡的背景下,通往持續復蘇的道路正變得越來越窄,必須在全球和國家層面采取果斷的政策行動。這要求全球共同努力,減少對受烏克蘭戰爭影響人員的傷害,緩解石油和食品價格飆升造成的沖擊,加快債務減免,擴大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
同時,各國還需要避免采取價格管制和出口禁令等扭曲性政策,這些政策可能會使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更為加劇。在通脹上升、增長放緩、金融條件趨緊和財政政策空間有限的嚴峻形勢下,政府需要重新確定優先支出事項,更有針對性地向弱勢群體提供救助。
這條狹窄的復蘇之路是對全球經濟韌性的又一次考驗。迅速落實上述政策行動實為不易,但推遲采取必要措施將產生嚴重的后果。政策制定者需要立即行動,謹慎調整政策,設計可信的宏觀經濟框架,明確傳達計劃實施的措施。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原標題為 "Careful calibrations"
轉載需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