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新的挑戰。面對風險挑戰,近段時間我國頂住壓力,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扎實穩住經濟。近期,多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整體處于恢復中。
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6月份中國采購經理指數,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2%、54.7%和54.1%,高于上月0.6、6.9和5.7個百分點,均升至擴張區間。7月7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服務貿易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服務進出口總額2365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服務出口增幅大于進口8.1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46%至617.8億元。5月當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4562.8億元,同比增長22.2%。國家郵政局近期也表示,6月快遞日均業務量恢復至3億件以上,超去年同期水平。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大于挑戰。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了“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當前,我們正處于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面對國內疫情反復和外部復雜環境,我們要直面壓力,認真貫徹“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不動搖,頂住短期壓力,實現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增長。
全面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一系列穩經濟政策一段時間以來正在持續發力。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33項措施涉及財政及相關政策、金融政策、穩產業鏈供應鏈、促消費和有效投資、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6大方面。隨著政策發力應對多重挑戰,加快修復經濟的政策姿態已充分顯現。
以留抵退稅政策為例,近期國家已明確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增加退稅1400多億元,累計全年退減稅總量2.64萬億元。同時,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社保費政策延至年底,并擴圍至其他特困行業,預計今年緩繳3200億元。
我國經濟發展多年來積累的底氣,讓我們具備充分的信心,敢于直面短期壓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更是不斷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由53.9萬億元上升到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境外投資存量從不足6000億美元增至超過2.6萬億美元;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我們還解決了1.3億人的城鎮就業問題,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成績斐然。
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無論是補齊產業短板,應對外部沖擊,還是鍛造發展長板,形成競爭優勢,都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技術話語權。從“奮斗者”號成功坐底萬米海底,到C919大型客機即將取證交付,從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樣車成功下線,到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投入使用……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引領中國制造不斷攀上新高度,也提高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效益。
“十三五”期間,我國更是持續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完善數據資源管理,深化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生態,數字經濟亮點頻頻,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當前,我國現已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用戶數突破5000萬,5G基站數達到170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2億戶。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增速創下近10年新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的業務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別達到94994億元和15500億元。2021年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我國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統計測算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已穩居世界第二。
頂住短期壓力,推動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我們深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有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豐富調控,有不斷蓄力發力的創新引擎,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推動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中國共生(智庫)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