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恒正在雕刻“中國夢”系列作品之一。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絲路》。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擼起袖子加油干》。
圖片為何斌攝
根雕作品《向著光明沖鋒》。
圖片為何斌攝
盛夏一日,筆者慕名走進四川省蘆山縣根雕文化產業園,千姿百態的根雕藝術品,令人感嘆天然的樹木根須在經過獨具匠心的藝術創作后所產生的無窮魅力。
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毅恒工作室,一件即將完工的根雕作品引人注目:身著壯族服飾的少女,臉上帶著甜美的微笑,雙手擊鼓,靈動可愛。劉毅恒手持刻刀,正在進行最后的修改和打磨。近年來,他嘗試用根雕藝術表現時代主題,這件作品是“中國夢”系列作品之一,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悅。
傳承家族技藝
根雕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有著數千年歷史。蘆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漢代文物之鄉”。蘆山根雕傳承漢代石刻精髓,充分利用樹根的天然造型,以“巧雕”化腐朽為神奇。郭沫若曾題詩贊譽“西蜀由來多名工,蘆山僻地競爾雄”。
劉毅恒1974年出生于蘆山的木雕世家。“我太爺爺、我爺爺、我父親,都是雕刻好手。小時候的玩具,小狗小馬小鳥,都是前輩雕刻的工藝品,讓我愛不釋手。”劉毅恒說,“祖輩父輩留給我的不僅是一份家業,更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輩子,一件事,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劉毅恒的父親劉大忠是雅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木雕”傳承人。劉毅恒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雕刻技藝,8歲就能刻童子、財神、關公等人物和小動物,1994年畢業于蘆山縣職業高級中學美術班。劉大忠回憶說,劉毅恒從小對雕刻很癡迷,常常一件作品不完成就不吃飯、不睡覺。雕刻考腦力,又考手力。有時一不留神,手指就被劃破,鮮血直流。小時候起,劉毅恒的手上就遍布傷疤和老繭,但他毫不在意:“為學技藝,吃點苦頭算不得什么,前輩都是這樣過來的。”
在劉毅恒工作室,一排排雕刻工具擺放有序。有各種形態的刀、鋸、鑿、剪、錘等,還有不少自制工具。他和這些工具打交道多年,它們見證著他的匠心與汗水。
“根雕是一門‘奇’與‘巧’結合的造型藝術,要尋奇覓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講究構圖。”劉毅恒認為,根雕藝術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要合理把握原材料的特點,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達到“自然美”與“雕琢美”和諧統一。
憑借一手好技藝,劉毅恒于1998年創辦蘆山縣大自然根藝廠,產品銷路從蘆山、雅安逐漸拓展到成都、北京、福建、廣東、上海等地,有的還熱銷國外。
2005年,劉毅恒被授予“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他的作品獲得全國工藝美術大賽金獎。2021年,劉毅恒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劉氏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反映時代主題
在劉毅恒創辦的蘆山縣大自然金絲楠展覽館,展出了他帶領團隊創作的上千件雕刻作品,小的幾十厘米高,大的高達幾米,尤以表現時代重大主題的作品最為吸引人。
“傳統根雕多是表現花草、動物、神話故事等,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活力,展現時代風采。”劉毅恒說。
眼前這件作品名為《飲水思源》,是蘆山地震三周年之際創作的。原材料是上萬年的金絲楠木樹根,如巖石般堅硬,渾身閃著青銅般的光。作品中部有一圓孔,露出一只鏤空雕刻的木桶,可以旋轉和上提下降,充分體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作品上部由轱轆、搖柄、麻繩等構成。
“2016年是蘆山地震三周年,我們蘆山在災后重建起美好家園,要感恩黨,感恩全國人民對蘆山的援建和支持。”劉毅恒說,強烈的情感激發了創作動力,他決心用根雕藝術表現蘆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感人故事。
他帶領團隊參觀蘆山“4·20”地震紀念館,走訪農戶,廣泛收集素材,經過精心設計、精雕細刻,完成了《飲水思源》《感恩的心》《奮進》《牛氣沖天》等一批體現蘆山人民感恩之心和抗震救災精神的作品。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根雕藝術家不能缺席。”劉毅恒說,“紅軍曾在蘆山屯駐了100余天,1300余名蘆山人參加了紅軍。我們參觀紅軍紀念館、探訪紅軍遺址,希望通過根雕藝術傳承紅色記憶,彰顯信仰力量。”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劉毅恒帶領團隊創作出30多件紅色文化根雕作品:以紅五星、紅軍司號員、馬燈巧妙組合而成的《向著光明沖鋒》;以樹根原型為軍旗,展現獵獵大旗下攜手奔向前方的軍民群像《萬眾一心》;大型根雕《星火相傳》,描繪兩名受傷的紅軍女戰士在狂風中點亮馬燈,表達了無論環境多惡劣都要把紅色星火傳承下去的堅韌精神……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發展讓劉毅恒備感振奮。他帶領團隊花了10個月的時間,創作出3米多高的大型根雕《絲路》,將“反彈琵琶”的傳統藝術形象呈現得十分精彩。在2019年由中國輕紡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首屆“百鶴杯”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中,《絲路》榮獲“百鶴獎”。“希望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劉毅恒說。
劉毅恒還創作了《民族偉大復興》《水稻之父》《彝鄉鼓韻》《茶馬古道》《歸雁》等“中國夢”系列作品,題材涉及現代生活、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英模人物等,生動展現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圖景。
引領產業發展
劉毅恒深知,根雕產業要發展壯大,人才是關鍵。自上世紀90年代開辦根雕作坊起,他就一直致力于帶徒授藝、培養人才。
楊鵬出身于農村,16歲拜劉毅恒為師,出師后留在劉毅恒的根雕廠工作。10多年過去了,楊鵬已升為車間主任,既做管理,又做雕刻,被評為蘆山縣“姜城根藝大師”,多件作品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
大涼山小伙何明杰,談起劉毅恒,打心眼里感激。何明杰從小跟父親學習藏式雕刻,2013年慕名來到蘆山,師從劉毅恒學習根雕技藝。兩年后,何明杰回到家鄉,辦起根雕廠,開起店鋪。2019年他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羅春福是殘疾人,家庭貧困,是根雕技藝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走上了富裕之路。2009年他經當地人社局推薦,到劉毅恒的工廠學習,出師后回鄉創業,在劉毅恒的資金、技術扶持下辦廠開店,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劉毅恒直接帶徒已有372人。此外,他還通過開辦學校和培訓班的方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2008年,劉毅恒創辦了四川省第一所以培養雕刻人才為主的民辦學校——蘆山縣大自然職業學校。他還開辦培訓班,免費給農民工傳授雕刻技藝,并為蘆山縣農民星火學校免費培訓雕刻工。
劉毅恒以自己的根雕品牌帶動蘆山縣上百家小微木雕企業發展,通過兜底回購的方式扶持小微企業。同時,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推動蘆山根雕與雨城竹編、寶興漢白玉、滎經黑砂陶藝聯合成立雅安特色文創產業聯盟,并與四川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建設校企研學基地,打造特色大師展館、電商平臺、游客體驗中心、特色根雕民宿等,增強根雕產業造血能力。
2013年,蘆山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為“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2018年,蘆山縣根雕文化產業園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是雅安市首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根雕已成為蘆山獨具特色的重要產業,年產值達4億元以上。以劉毅恒為代表的根雕藝術家們,用一雙雙巧手雕刻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劉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