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走進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鎮新城村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57歲的村民楊建庭正和妻子在地里鏟收今年的第二茬菠菜,墨綠墨綠的菠菜個頭肥大、長勢喜人。
“我今年種了五個大棚,加起來有四畝多地,一年下來能收入五六萬元,這是我家的支柱產業。”說起他的大棚蔬菜產業,楊建庭如數家珍。從1990年開始至今,他已經種了30多年的蔬菜,從一開始政府推廣的竹板大棚、塑料大棚一直種到現在的鋼架大棚,他的年收入也由當初的幾百元增長到了現在的幾萬元。
碧玉鎮新城村蔬菜種植基地占地面積150畝,有200座蔬菜大棚,用于種植辣椒、西紅柿、黃瓜、芹菜、大白菜等家常蔬菜。據該村黨支部書記何兵紅介紹,今年,向當地及廣東佛山等地先后共銷售辣椒33噸、西紅柿12噸、圣女果11噸,累計銷售額45.5萬元,全年產值可達170萬元。
今年,投資1275萬元的通渭縣碧玉鎮萬噸果蔬保鮮庫也正式投入使用,為附近及周邊地區的蔬菜保鮮貯存提供了極大便利。
“保鮮庫共有9個庫,年可收購貯藏果蔬2000噸,預計年收益400萬元。根據計劃,給村上每年分紅能達到50萬元。”碧玉鎮碧玉村駐村責任人牛永增說。
作為通渭縣川河經濟帶建設重點鄉鎮,今年,碧玉鎮借助市、縣兩級打造川河經濟帶的政策機遇,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先后在牛谷河沿線村改建新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達430座,用于發展蔬菜產業,助農增收。目前,已初步形成蔬菜“產購儲加銷”的全鏈條產業發展體系,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攝影:陳佰萬)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