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通湖重現了范仲淹筆下‘春和景明,碧波萬頃’的景象。”1月15日下午,在湖南省兩會第二場“代表通道”上,湖南益陽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大通湖區管理局副局長關心介紹了。
關心介紹,近幾年,益陽市和大通湖區扎實開展大通湖水環境治理,大通湖生態修復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有幸能夠一直參與其中,親眼見證了大通湖的變化。”
2018年以前,由于長期高密度養殖,大通湖湖泊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湖區原有的沉水植物全部消失,底棲動物和魚類品種單一,且往年未見有遷徙至湖區的夏、冬候鳥。自2018年開展生態修復后,大湖由原來的“水下荒漠”轉變為“水下森林”,水草覆蓋區域湖水清澈見底,水體透明度最佳時期達到2.6米,大湖水質總體達到Ⅳ類。
近年來,隨著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鳥類逐漸增多,大通湖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強,生態系統逐步穩定發展。2022年7月,大通湖區對這里水生植被的生態恢復情況進行了調查,全湖水生植被約有5.1萬畝,其中挺水植被約2.7萬畝,浮葉植被約0.8萬畝,沉水植被約1.6萬畝,累計記錄到水生植物18種。
伴隨水生植物的恢復,以水草為棲息地的蝦蟹、蚌類、螺類等底棲動物和魚類在大通湖恢復出現,包括原已消失的鉗形無齒蚌、背瘤麗蚌等蚌類,部分小型魚類種群增加,出現了野生甲魚等優質水產品,現已記錄到底棲動物11種、魚類30余種。
湖區大量候鳥回歸,通過觀測累計記錄到鳥類50余種,單次數量達10萬只。2019年時,有上千只小天鵝首次現身大通湖,此后每年來此越冬的小天鵝數量越來越多,單次數量超過4000只;2021年、2022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青頭潛鴨也在大通湖落戶;除此之外,水雉、白琵鷺、棉鳧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紛紛在大通湖安家,大通湖已經實實在在成為了鳥類天堂。
隨著治理的深化,大通湖周邊的產業也發生了大轉變。臨湖1000米范圍內的7000多畝精養魚塘全面退養改種水草,為退養漁民找到了新的收入來源。水草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大湖治理提供了優質的水草保障,還為其他地區水生態修復提供了水草種質資源。
目前,大通湖的水草已種到了湘潭韶山、永州寧遠、常德安鄉等地,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共生共贏”新路子,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大通湖治理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馮志偉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