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庫布其沙漠治理是當今時代最偉大的環保成就之一。當地人用30多年的時間,不僅把大片荒漠變為綠洲,還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和新能源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產生了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庫布其的成功經驗和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值得全世界學習借鑒。
作者:埃里克·索爾海姆
(Erik Solheim)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聯合主席
聯合國環境署前執行主任
庫布其沙漠治理是當今時代最偉大的環保成就之一。庫布其人民靠著勤勞智慧,把“死亡之海”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綠洲。現在,“庫布其精神”仍在接力延續。
不久前,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億利資源集團等40多個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創立“全球沙漠生態科技國際聯盟”。聯盟以“庫布其精神”為指導,將有助于加強中國、中亞、中東、非洲等地的干旱地區之間的技術分享、思想交流、知識匯集以及投資促進。聯盟將每年在庫布其舉辦年度論壇,并計劃在10個國家建立示范基地。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黃河“幾”字彎南岸。清代中期以來,過度墾牧致使當地植被消失,牧場和草原荒漠化,變成“死亡之海”。直到20年前,庫布其沙漠還是造成華北地區沙塵暴頻發的元兇之一。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我第一次來到庫布其時,我就被那片極度干旱的環境中依舊生機勃勃、翠意盎然的綠洲所震撼。看到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堅持努力,將昔日的荒漠變成一個充滿生機與魅力的樂園,我備受感動。
我曾考察過非洲、拉美和中東的許多沙漠,還從沒聽說過像庫布其這樣令人欽佩的成功故事。雖說世界各地都有治理沙漠的成功案例,但比起治沙面積和治沙人的毅力,全世界都無出其右。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庫布其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我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發現,治沙并沒有什么秘訣,唯有靠勤勞與智慧。庫布其治沙的成功是人們多年以來不懈努力的結果。治沙依賴的是創新精神,要廣泛發動當地居民參與,形成良好的公私合作關系。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王文彪是賦予這片貧瘠土地“綠色靈魂”的關鍵人物。他對自己的家鄉庫布其有著強烈的感情,他證明了一件事:人類照料好地球母親,地球母親也會照顧好人類。
1988年,29歲的王文彪接管了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錦旗鹽場。當時,無休止的沙塵暴揚起漫天沙土,不斷蔓延到鹽場所在的鹽湖周圍,給生產造成嚴重困難。他和同事們努力嘗試各種方法來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他們修建道路,從營業收入中撥出資金用于治沙,并將一大部分工人投入植樹工作中。
一開始并不順利。但他們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王文彪也從當年那個年輕的理想主義者,蛻變為一位商業領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鼓舞著其他人。
他們很早就明白,只有通過企業化經營才能在沙漠中創造商業價值,這順應了中國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他們的信念基于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即長期來看,不能通過施舍讓人們完全脫貧,也不能僅靠大公無私的奉獻來改變惡劣的環境,而要走出一條新路,讓人們在治理沙漠的同時創造價值,脫貧致富。于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王文彪和他的企業成為了治沙防沙的先鋒。
2017年,我很榮幸地向王文彪頒發“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這是聯合國在環保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
圖片來源:億利資源集團
“庫布其精神”的核心,在于將沙漠視為扶貧和經濟發展的機遇,而非威脅。其本質是“綠富同興”,把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相融合,在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擴大就業,創造價值。
“庫布其奇跡”的誕生與當地居民的三大收入來源密切相關。
首先是可再生能源。沙漠廣袤無垠、地廣人稀,適宜布局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庫布其,多座大型太陽能電站坐落其中。原本干旱荒涼的土地,如今通過光伏創造能源,為農業引水,為家庭和交通供電,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現在,庫布其可再生能源產業進入了大規模發展的新階段。不久前啟動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規劃總投資超800億元,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沙漠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項目總裝機規模1600萬千瓦,包括光伏800萬千瓦、風電400萬千瓦,配套改擴建先進高效煤電裝機400萬千瓦,并配置建設相應儲能設施。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50%以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其次是沙漠特色農業。在相關企業的幫助下,庫布其廣泛種植甘草等耐旱經濟作物,這在當地是一項“甜蜜的事業”——企業獲得優質經濟作物,當地居民得到專業技術支持和產品銷售保障,而生態環境則在植物的天然固氮和土壤改良功能的作用下走上良性循環軌道,產生了多贏效益。
最后則是旅游業。旅游業是創造就業能力最強的行業。改造后的庫布其環境優美,同時鄰近人口中心。我曾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去庫布其,他對當地的休閑項目驚訝不已——沙漠露營、騎馬和駱駝,以及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最為著迷的沙漠賽車。庫布其建有富麗堂皇的酒店,游客在此能體驗地道的蒙餐,如傳統的蒙古羊肉。
“庫布其奇跡”成效顯著,在特色農業、旅游業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的加持下,庫布其沙漠已有三分之一以上地區的生態得以恢復,10萬多名當地農民成功脫貧。
內蒙當地的發展經驗,生動形象地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美國航空航天局近年發布的報告顯示,與許多人印象相反,我們居住的這顆小小星球的表面比過去更綠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在庫布其沙漠以及新疆、甘肅、河北和其他地區長期的植樹造林。這是對中國、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
全球沙漠生態科技國際聯盟將為全球提供平臺,交流學習各地的沙漠治理經驗。在這里,“庫布其精神”將啟迪全世界。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Can-do spirit"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楊恒瑞、孫山、王湘玥亦有貢獻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