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畢節職院的學生在朱昌鎮生態智慧養殖基地通過“NFC”腳環觀察雞的生活狀態。馬玲玉 攝
1988年6月,畢節試驗區正式成立。從此,致公黨中央與畢節市七星關區結成幫扶對子。30多年來,致公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滿載初心,跨江越河,傾心幫扶,助力畢節市七星關區醫衛、教育、科技、產業方面的轉型升級,為吹響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角注入新的動力。
近日一大早,朱昌鎮雙堰社區的鐘以端就帶著兩個小孩來到村衛生室,由于這幾天早晚溫差過大,她的兩個小孩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癥狀。
量體溫、看喉嚨、問病情,經過詳細診斷,村衛生室的醫生王步云開出藥方。在等待配藥時,鐘以端和一旁排隊看病的村民感嘆道: “還是現在方便多了,小孩子有個頭疼腦熱10分鐘就能走到王醫生這里,不用再去鎮上的衛生院了。”
過去的雙堰村衛生室,只有一間由老村公所改造的診室,狹窄老舊,下雨時屋頂甚至還會滴水,藥品種類也不齊全,前去看病的人越來越少。“以前那種環境又臟又亂,看病都不是很放心。”鐘以端說,那時就盼著村衛生室能改善環境,增加藥品,讓村民們小病不出村。
2020年,由致公黨中央捐贈資金20萬余元提質改造的雙堰社區衛生室正式投用,干凈整潔的環境,診室、治療室、藥房、公共衛生室、遠程醫療會診室一應俱全,陳舊的雙堰社區衛生室迎來了大變樣。
“除了對村衛生室進行提質改造以外,致公黨中央還向我們捐贈了2萬余元的藥品,免費發放給村民們。”從醫36年的王步云見證了致公黨中央幫扶下村衛生室的“蛻變”,感觸頗深,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服務在基層”。
受益于致公黨中央幫扶,畢節的生態農業實現了數字化發展。在朱昌鎮“烏蒙玄鳳”生態智慧養殖基地,來自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彭艷分和尹銀正忙著給雞喂食,每天早上七點半她們就來到基地,喂食、打掃圈舍、通過“NFC”腳環觀察雞的生活狀態……有條不紊地開始他們一天的工作。
“學校里的課程不會涉及到數字養殖,今年3月份加入這個創新班來到這里之后,我們學著用大數據賦能農業,參與到‘烏蒙玄鳳’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當中。”現就讀于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農工系學畜牧獸醫的2021級學生彭艷分說。
正在運行的的“數智朱昌”平臺。馬玲玉 攝
彭艷分所說的創新班,是致公黨中央農業農村委委員陳德暉在致公黨中央和廣州天河區的支持下,在朱昌鎮螺螄村建立“數字小院”團隊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成立“鄉村振興數字化創新產業學院”后,開辦的數字創新班,探索“政、校、村、企”人才共育新模式,實現“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有效銜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朱昌鎮雙堰社區智慧養雞項目便是創新班70余名同學的實訓基地。”陳德暉說,創新班通過生態化開發+人才培養+數字化要素的疊加,教會孩子們用數字化手段參與現有的產業創新。
陳德暉介紹,“這些孩子都是股東和老板,我們致公黨要做的就是先投‘知’再投‘資’,先把知識給他們構建起來,然后我們再投資,等他們成熟后再把產業交給他們去發展。”
除了生態農業,“數字小院”還開展著基層治理數字化建設服務。“數智朱昌”系統就是一個以朱昌鎮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五大板塊為基礎框架的數字化綜合治理與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數字黨建、綜合治理、網格管理等近十個功能,讓鄉村數字與產業發展、鄉村數字與基層治理相融合,真正做到產業惠民,數字振興。
“數字小院更像一個社會服務實踐基地,我們在這里把生活、生產、生態三方共同融合起來,然后不斷的推廣到其他地方,我們留在本土就能直接為東部企業服務,助力鄉村發展。”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劉貞明說。
近5年來,致公黨中央聯引資源實施幫扶項目93個,涉及資金1184.6萬元,用于產業發展、教育醫療、人才培養等方面,培訓各類人才1700多人次,打造了“烏蒙玄鳳”“致福送診”“致福教育”等系列成效顯著的幫扶品牌,助力七星區高質量發展。(馬玲玉 編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