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催稻香,新芽育希望!
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將民營經濟定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凸顯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
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互為主體,民營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
重磅政策出臺,吹響出堅定不移力挺民營經濟的沖鋒號,如何結合湖南實際,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實舉措推進中小企業發展?
一方面,基于長期對全省中小企業發展情況重點關注,能全面實時動態掌握情況;一方面,嚴謹科學調查研究,參照工信部評估標準,迅速形成一份參考性和操作性兼具的報告。
7月24日,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發布《湖南省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簡稱《報告》),科學嚴謹全面地呈現了全省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現狀。
對待中小企業,湖南拿出滿滿的誠意。不僅努力培育最好的土壤,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好服務,更是盡全力給予最大支持,切實解決企業“急難愁盼”。
更多中小企業“幼苗”正扎根三湘大地上,從簇簇新芽長成參天大樹,讓湖南綠樹成蔭,根深葉茂。
好山好水好“人家”
平原自有良田沃土,全省市州各具亮點
心里有數,手里有方。《報告》從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五個方面,選擇31項具體評價指標,對2022年度全省14個市州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行全面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全省各市州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成效明顯。
綜合排名前4名依次是長沙、衡陽、株洲、岳陽。
收集3000多家企業的線上調查問卷,深度訪談多名本土中小企業家,并匯總各市州提交的各項評估數據,再經過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進行核查和抽查,結合政府公開的相關統計數據,五種途徑合力形成這份評估報告。
“評估體系參照工信部對全國36個典型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的標準,同時結合湖南實際增加了一些個性化指標。”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總體而言,長沙是當之無愧的綜合冠軍,市州也各具亮點。
市場環境持續改善——
中小企業發展活力不斷提升。2022年,湖南省企業主體數量增長26.7%,增幅居中部省份第一位。其中,株洲每千人新增企業數量最多,達到3.42戶;邵陽新增企業增速最快,達到46.54%;永州、常德、郴州、岳陽、懷化新增企業增速均超過30%。
法治環境持續優化——
中小企業安全感不斷上升。衡陽市率先建成行政執法監督平臺,實現執法的啟動、調查取證、審核決定、送達執行全過程可溯;邵陽市組建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開展“法治體檢”專項法律服務活動。
融資環境持續向好——
中小企業獲得感不斷增加。2022年全省創業投資機構達355家,實現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全覆蓋和市縣擔保業務全覆蓋,企業融資增量進一步加大。
創新環境持續完善——
中小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株洲、衡陽戶均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0萬元,湘潭每千戶企業有授權發明專利超過100件。
政策環境持續發力——
中小企業滿意度不斷提高。全省打好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減輕企業用地、用水、用電、用氣成本。大多數市州實現企業開辦0.5個工作日辦結,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全流程1個工作日內辦結。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化身企業“娘家人”,使出“渾身解數”,做好企業后勤保障服務。
2022年,全省293家省級中小微企業核心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機構”)。其中,活躍度較高的227家機構資產42.13億元,服務人員共計6527人,實現年營業收入24.86億元。為中小企業提供了4952場專業服務活動,幫助8.63萬家中小企業應對當前發展困難。
三省吾“身”
連續三年穩中有升,對標發達地區仍有進步空間
縱向比,三年有收。
湖南自2021年以來已連續3年開展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本次評估報告顯示,湖南多措并舉持續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呈現出市場準入便利度穩步提高、中小企業權益得到保護、政銀企合作力度加大、惠企政策連續出臺落地、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提升等特征。
從2020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長沙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1位、中部第一,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兩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到2021年度長沙綜合排名全國第13位;再到2022年度長沙綜合排名全國第9位,法治環境、融資環境、政策環境3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
不難得出,近年來,湖南在進步中成長,蹚出一條發展之路。通過真金白銀投入、真抓實干支持和真情實意幫扶,下好中小企業這顆棋子,布好整片民營經濟的大局。
橫向比,天外有天。
持續向好的態勢令人欣喜,但同樣也應冷靜地注意到,湖南與發達地區仍有差距,還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顯示,綜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北京、杭州、廈門、寧波、長沙和青島。其中,長沙對于前15名城市領先優勢較小,但與前5名城市差距較大,而湖南其余市州并未進入榜單前30。
在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中,江蘇、廣東和浙江分別位列前三,上榜數量分別是795家、658家、384家,湖南僅有116家。
看見天外有天,更需博采眾長,穩扎穩打的湖南仍需突破瓶頸,奮起直追。
內部比,長沙領頭。
長沙營商環境的磁場力有多強?一組數據可以印證。長沙每千人平均擁有企業56.35戶。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823.57億元,授權發明專利數量5.3萬件。
全市由中小微企業成長起來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量達141家,位居省會城市第4位、全國城市第13位,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90%。
為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長沙通過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激勵引導銀行累計向11399家中小微企業發放信用類貸款金額251.05億元。
省會長沙,有“創”勁,有“闖”勁。以實際行動提振企業信心,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背后體現的是長沙實力。
“春”去“秋”來
中小企業廣撒種,民營經濟豐碩果
中小企業為什么需要很好的發展環境?抗風險能力有限,自身規模較小,各方面資源不足。
所以,必須給予中小企業更為精準有效的幫助,讓他們堅定信心。這份《報告》,明確指出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長處短板,才能更好破局解題。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繼峰教授告訴記者,對于中小企業,需要施以鼓勵和引導,以中小企業促進法為基礎,以助力或促進為原則,輔之以財政、稅收、資源等手段。
“中小企業經營中的問題是比民營經濟更為特殊,不僅僅是發展問題,還涉及更為初級的生存問題。”在他看來,還存在財產安全、資源困境影響生存、發展空間有限、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等特殊問題。
如何送上真金白銀“及時雨”?產業需求在哪,金融活水便流向哪。
“湖南近些年營商環境的持續提升,尤其支持民企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令我們這些企業家欣喜不已。”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聯第十三屆執行委員會企業家副會長、湖南佳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長林信心滿滿。
服務市場主體要落到“點子上”。他建議了解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需,俯下身傾聽中小企業聲音,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市場主體關心的融資、人才、用工、要素保障以及各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就是在湖南本土發展壯大的企業,在成長路上受到政府許多關懷。”長沙市人大代表、芙蓉區人大代表、長沙和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堅說,曾經公司工業用地不足,政府通過跨區調規、協調申請,迅速響應并解決其發展難題,“這讓我們能夠放心、專心開展生產工作。”
“作為兩級人大代表,我熱烈歡迎更多企業家朋友來到長沙市、來到芙蓉區招商投資,扎根發展!”在彭堅看來,近年來,湖南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穩中向好,政府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比較大,包括在疫情期間減免稅收等舉措。同時,他建議湖南進一步提高各個部門的辦事效率,簡化辦事流程和手續,讓中小企業擁有“回娘家”般的貼心體驗。
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雪展望未來規劃,“下一步,我們以法律政策、融通發展、融資促進、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質量標準品牌提升、國際交流合作、合法權益保護等為重點,以紀念《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20周年為契機,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未來,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將繼續精準對接中小企業發展的需求,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預防和化解法律風險,提升其綜合競爭力,提振湖南民營經濟發展信心,為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力量。
長期以來,民營經濟“56789”的特征耳熟能詳,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要西瓜也要芝麻。過往的經驗和現實的需求表明,只有持續優化發展環境,培育發展沃土,真正把民營企業當成自己人,才能讓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盛況”在三湘大地不斷呈現。
要務實也要前瞻。在中小企業的成長之路上,助企惠企,湖南持續發力壯大民營經濟,讓民營經濟成為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報告》的背后,是一場湖南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雙向奔赴。
培育是外力,自強是內力。這場自上而下的“及時雨”,必將在湖南這片沃土上,讓更多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譚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