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東地區的能源轉型不僅事關本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也事關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目前來看,中東國家經濟仍大多依賴油氣收入,能源轉型步伐較慢,新能源技術裝備大量依賴西方進口。中國與中東國家在能源轉型合作方面則面臨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挑戰。未來中國應創新同中東國家能源合作的模式,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將合作重點從貿易為主轉向投資和基建并重。
作者:魏敏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能源轉型是中東國家實現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東國家經濟社會正在進行的一場重大變革。中東能源轉型不僅關系到本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也關系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本質是地區國家和域外大國面對國際能源的新一輪轉型,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博弈,角逐世界能源產業主導權。
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根據目前中東國家公布的能源轉型計劃,到2030年,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不含水力發電)總發電能力將超過192吉瓦,為當前水平的17倍,其中太陽能發電所占比例將達42%以上,風能約占35%。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不僅有利于中東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減少碳排放,而且將為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當前,由中國企業建設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項目,正在成為海灣國家電網或北非電力走廊的一部分,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已經成為重要的合作伙伴,一個能源安全共同體正在形成。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已經從最初的一般貿易,逐步發展為技術合作和雙向投資,向縱深發展。然而,盡管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中國與中東國家在能源轉型合作方面仍面臨諸多因素挑戰。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首先,中東國家對能源轉型急迫性的認識和能源補貼制度阻礙能源體系轉型合作進程。中東地區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油氣收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包括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補貼在內的福利制度,油氣和電力價格低廉。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則難以直接獲得政府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非水電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在定價方面缺乏競爭力,導致中國與中東國家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合作進展緩慢。
其次,中東地區新能源使用占比仍然偏低,對新能源技術方面的需求仍需激發。中東地區只有1%的電力來自風能和太陽能,情況稍好一些的國家包括:約旦9%、也門5%、以色列3%、阿聯酋3%;而相對落后的國家中,伊拉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在全部發電量中的占比僅為0.1%,沙特0.2%,伊朗也只有0.4%。
第三,在有限的能源轉型技術需求中,尤其在太陽能、風能、電力存儲、氫能源等方面,中東國家幾乎完全依賴西方進口設備和零部件。中國企業與技術尚難以大規模進入中東能源轉型市場。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第四,數字化成為中國與中東清潔能源轉型合作的新挑戰。在中東能源轉型的特有背景下,數字價值創造、數據集成以及平臺賦能已經成為傳統油氣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趨勢,傳統油氣產業的數字化成為轉型關鍵領域。從實踐來看,中東能源產業正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中國和中東國家必須面對全球知名油氣公司的競爭。
在全球碳減排目標的引領下,中國與大多數中東國家積極響應“21世紀后半葉全球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并先后提出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繼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將能源安全共同行動列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行動之一,為中國與中東能源轉型合作開創了廣闊前景。
能源安全共同行動,即中方愿同阿方共建中阿清潔能源合作中心,支持中國能源企業和金融機構在阿拉伯國家參與總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阿聯酋作為中東首個宣布碳中和時間表的國家,承諾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23.5%。此外,巴林、以色列、阿曼、約旦、沙特、土耳其、摩洛哥等國也相繼對減排目標和時間作出承諾。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傳統能源領域,中國與中東國家深入推進合作模式升級,形成石油與天然氣領域全產業鏈合作。雙方合作建設了阿布扎比陸上石油勘探區塊和延布煉廠等一系列旗艦項目。在能源轉型與實現凈零排放的道路上,中國和中東國家不斷探索新的能源轉型合作機制,合作重點從原有的一般貿易為主,轉向以投資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并重的合作模式,為清潔能源數字化和電網建設的投資創造市場。
中東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量表現最差的地區之一。2019年,中東可再生能源增量僅占地區總發電能力增量的26%,而在其他地區,可再生能源增量幾乎要高出三倍。因此,中東的能源轉型擁有巨大潛力,也將迎來太陽能發電、風電的高速發展期。可再生能源技術將在中東地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近年來,中國在風電和光伏發電領域掌握了世界領先的技術,建成了規模龐大的輸電網絡,并已經成為中東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將為整個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作出貢獻。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Power switch"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田欣鷺亦有貢獻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