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正值黃芪的采收季節。走進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南豐鎮黑山村的黃芪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黃燦燦的“金條條”。轟鳴的機械正忙碌著,一根根粗壯的黃芪破土而出,運輸車穿梭在田間,工人們忙著采摘、分揀、裝車……田間地地頭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
“去年種植的藥材,收益很好,并且不用擔心藥材銷路問題。”南豐鎮黑山村種植大戶張秉讓介紹說,“今年在黑山村流轉了近3000畝地,全部種的是黃芪,今年種的黃芪,產量不錯,每畝地在600公斤左右,每公斤大約在6元左右,價格也比較好。”
中藥材產業不僅僅是黑山村的特色產業,已成為全鎮乃至全縣農業增效的首位特色產業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富民產業之一。中藥材種植面積年均穩定在25萬畝左右,年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
民樂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區,氣候溫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環境污染少、病蟲害低發,適合多種中藥材生長發育,也是理想的中藥材制繁種基地,境內中藥材有柴胡、羌活、獨活、麻黃、黃柏等87個品種。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民樂縣是中藥材絕佳的運銷基地和天然的存儲場地。
“中藥材種植效益每畝地從傳統作物的200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由于效益可觀,中藥材種植面積每年都很穩定。”南豐鎮副鎮長何賢德介紹說。
穩定的種植面積和集成的運銷倉儲,使得傳統的中藥材種植成了民樂縣又一勞動密集型產業,各個環節勞動力需求量大。
史冬梅的家地處祁連山腳下的南豐鎮黑山村,家里離藥材基地不遠。由于要照看孩子上學,常年外出打工的她不得不留在家里,可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就勢必少了一份經濟來源,為此,史冬梅沒少發愁。后來,史冬梅在家門口的藥材地上務工,也讓她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
“夏天到秋天一直在藥材地里務工,每天能掙200元左右,冬天沒事的時候就在隴上鄉村上班。家里14畝地也都流轉了,一畝地租金每年是600元。一年下來也能掙個2萬多。”史冬梅說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作為河西地區唯一的中藥材種植主產縣,近年來,民樂縣縣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引導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積極參與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該縣農產品核心競爭力。民樂縣先后被評授為“中國板藍根之鄉”“全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縣”、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藏藥區、河西走廊溫帶荒漠干旱藥區等稱號。
此外,通過健全完善中藥材產業化體系,該縣采取貼息、補助、資金注入等方式,鼓勵支持龍頭企業、中藥材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發展壯大生產、加工、購銷規模,先后建成本草源、亞東、誠泰等中藥材加工企業12家,年加工能力達4萬噸,扶持發展中藥材初加工戶33戶,建成小型初加工作坊22個,加工能力達1.3萬噸,培育中藥材合作經濟組織400多個。
(供圖 民樂縣宣傳部)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馬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