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6日電 “土陶訂單多了,生活好了,笑臉多了,就是年紀大頭發掉了!”花茂村土生土長的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和記者們打趣道。
在革命老區遵義的楓香鎮有這么一個地方,到處鳥語花香,家家擁有菜地,道路四通八達,很難想象這個村落曾叫“荒茅田”。聽村里老人介紹,以前這里確實“出行難、飲水難、村民增收難”,而現在舊貌早已換新顏。這些年,隨著花茂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不斷提升,來到這里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吸引著附近眾多市民到此拍照留念。
當地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發揮村子群眾的自身優勢,走上農業、旅游、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和村民攜手走上致富路。
技術賦能花茂村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是農村最主要的產業,如何實現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個“重要課題”,即如何增產、增效和增收。花茂村圍繞“產業規模”、“產業效益”、“群眾收益”,露地蔬菜輪作、大棚蔬菜周年輪作等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實現了“高矮搭配、一季多收,一地多用,一年多收”的高產高效生產。
花茂村里還有兩位鎮里來的技術“幫手”,除了進行農業技術服務和指導,平日,他們也會到田間地頭和村民一起干農活,并承擔了指導村民獲得農業持續發展,拉動村民一起就業的“大任務”。據農民服務中心副主任、技術干部之一藍榮鴻介紹,他們會組織農戶將種植的蔬菜銷往外地,在遵義和重慶都有固定的采買商鋪,“訂單農業”得以壯大,實現“以銷定產、以銷帶產、以銷促產”。
“家門口就業”太幸福!人才助力文旅產業繁榮
花茂村黨總支書記彭龍芬幾十年前嫁到了這里,她表示,在為村民服務的16年里,她感覺收獲滿滿、幸福滿滿!作為村干部,她認為最重要的一張工作就是一直在長期堅持的“干群月月見面會”,收集群眾意見,傾聽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解決村民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把“一公里”變成了“零距離”。
據她介紹,平時花茂村村民在茶余飯后都會說:“現在很好,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同時還能照顧老和小,現在感覺是很幸福。”以前的“荒茅田”,很多村民都會外出務工,因此家里只有老人和孩童。而現在,不僅村民們個個有事做,不少大學生也會選擇返鄉創業。
當地文創公司花茂人家就是一個鮮活寫照,這是一家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企業。創作團隊主要以本地農民書畫家、返鄉大學生為主,并給就近老百姓提供了部份就業崗位。花茂人家志在打造千年古紙、書香花茂,鄉愁味道等主題品牌,使當地特色產品有文化、有底蘊、有情懷,更有溫度。
收入翻了十幾倍 非遺技藝迎來發展新生機
近年來,花茂村精準扶貧,把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母先才是花茂村母氏陶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在鄉村特色旅游的帶動下,他的祖傳手藝獲得新生,陶器從早前實用性到現在逐漸適應市場需求轉向工藝品。
他說:“像我們家的陶制品賣得特別好,2012年之前一年的純收入就在兩、三萬元,現在翻了十一二倍,訂單多了,生活好了,笑臉多了,就是年紀大頭發掉了。”我們從母先才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感。
現在,母先才正在教授他30多歲的兒子制陶工藝,還會拍成短視頻上傳,希望能夠將這項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在主營業務轉型后,陶器制作體驗也讓他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線上下單、按需生產、旅游帶動,市場的興旺更是讓他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花茂村民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村子富起來了,村民腰包鼓了,多項產業也越來越紅火,笑容已經成為花茂村村民們臉上最常見的的表情!
文/ 中國日報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貴州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