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的手工藝人們正忙著扎制傳統的龍燈。這些五彩斑斕的龍燈不僅是節日的裝飾,更是鎮遠人民對歷史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鎮遠元宵龍燈會,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遠龍燈制作工藝精細,選竹、破竹、鋸料、扎筋、上節、編圈、圍布、涂彩等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著手工藝人的心血。
“龍頭是編扎工藝的精細活,龍身約15米長,以直徑約35厘米篾圈拱圓,從頭到尾相連接,這樣做成的龍威武 雄壯,舞動起來前呼后應,圓弧張力強烈,整個形象喜氣瑞祥又不失威嚴勇猛。”鎮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勝華介紹到。
此次制作的龍燈將參加鎮遠城關的各項民間藝術占演,表演龍燈和花燈,龍燈包含舞龍、炸龍和噓龍等環節,花燈則是傳統的踩蓮船,蚌殼精等等文藝節目。
“今年我們在籌備中也做了傳統的一些高臺故事雙龍搶寶、金龍噴火、踩蓮船等,還有一個吳敬梓筆下龍神嫁妹的故事,我們以這個高臺傳統故事的形式來展現。”鎮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寧說道。
正值龍年到,鎮遠縣城關十二個社區都將參與到龍年龍燈展演活動。
“我們鎮遠這個龍非常有特色,各街區龍的色彩各有區分。如靠近青龍洞的周大街飾為青色、順城街祀炎帝飾以紅色、聯合街居南為朱雀飾以黃色、西門街方位白虎飾以白色、共和街區位北方屬玄武飾以青黑色等等。”鎮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寧介紹道。
鎮遠元宵龍燈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活動,更是鎮遠人民對歷史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車逢路 田依然|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