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頒布,從糧食安全、防止返貧、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黨的領導等六個方面,對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作出了部署,制定了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的施工圖。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些古語俗語無不反映了糧食安全在人民生存、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當前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4億中國人民的“米袋子”有保障,但是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今后一個時期糧食需求還會持續增加,供求緊平衡將越來越緊,再加上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確保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得很緊,必須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能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憧憬,再到孫中山“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擺脫貧困、豐衣足食的深深渴望。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擺脫貧困、創造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辛奮斗。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新征程新起點上,必須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支持力度,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堅持產業發展先行。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物質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靠產業扶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仍然要依靠產業發展。如何發揮農業基礎性作用、農村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和農民勞動力資源特點,不斷完善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業和農村各業高質量發展,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做大做優做強農業主業,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與此同時,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通過深入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健全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提升鄉村建設水平。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至今仍然有近5鄉村人口,鄉村建設水平是國家建設水平的重要內容和表征。這一國情特點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就沒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把鄉村建設置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中去重點把握、重點推進。要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抓好普及普惠的事;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加強創新鄉村治理。農村是農業的產區,也是農民的家園。農村是否宜居宜業、是否和美,社會治理水平是關鍵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村民自治改革,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發展,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鄉村基層社會治理,人是核心、體制是關鍵,要以村民利益為坐標,確保鄉村治理過程村民參與、成效村民評判、成果村民共享,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農村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要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創新移風易俗抓手載體;建設平安鄉村,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當今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力量。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的首義。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必須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歷史長卷,“三農”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和執著,奮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譜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鄉村篇章。
(作者:沈夏珠 江西師范大學新時代強軍思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