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賀高速和207國道道縣段,產業基地與村莊、河流相映成趣,構成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資料照片)蔣克青 攝(湖南圖片庫)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胡盼盼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在三湘大地引發熱烈反響,為全省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指明方向、鼓足干勁、增強信心。
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以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壯大縣域經濟,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挑重擔、扛重任,糧食生產有信心
春光正好,魚米之鄉春耕忙。省委、省政府早部署、早行動,打好春耕備耕主動仗,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135萬畝以上。
“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湖南農業農村發展一直牽掛于心,讓我們非常振奮。”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王建球表示,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壓實抓糧管糧的政治責任,確保‘大國糧倉’儲備充足。”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夏文斌表示,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進一步用好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揮棒”,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總書記重視春耕備耕工作,為我們開展為農服務指明了重點。”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周曉理表示,要切實擔當保障農資供應的主責,抓好化肥儲備調運、價格公示、配合打假系列“組合拳”,確保全省農資供應質優價穩。
扛牢糧食安全重任,種子和耕地是兩個關鍵。在益陽市赫山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全區22萬畝土地在中心集中掛牌。赫山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主任彭玲表示,將充分用好改革試點,提高土地“含金量”。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強農必先強種。湖南是“雜交水稻的故鄉”,雜交水稻供種量占全國1/3以上。
“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種業、農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家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董事長紀紹勤表示,中心積極投身種業科技創新和國內外市場開拓,將在“2+8”矩陣式創新研發架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現代生物育種關鍵共性技術廣泛應用于水稻、油菜、畜禽等8大優勢物種領域,力爭培育更多高產、優質、抗病的新品種。
“加快推進農機創新研發。”省農機事務中心主任陳新登表示,中心正調研梳理全省農機裝備短板情況,修訂農機裝備與技術短板清單及需求目錄,引導科研院所、生產企業抓實農機裝備研發應用。
總書記對農業的重視,讓三湘農民備受鼓舞。
“總書記走進田間地頭,鼓舞人心。”岳陽縣筻口鎮潼溪村種糧大戶董敏芳說。連日來,董敏芳一心撲在大棚里,培育的秧苗已根齊芽壯、生機勃勃。
桃源縣大愛農場負責人江大愛2023年種植水稻1200畝,年產量達1000噸。江大愛說:“示范全程機械化作業,多種糧、種好糧。”
衡陽縣臺源鎮臺九村種糧大戶朱霞是全國十佳農民,她領辦的合作社,服務周邊10萬畝水稻。她說:“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優化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民多產糧,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興產業、促增收,深耕農業產業化
農業提質,農民才能增收。
在現代生產技術的“加持”下,魚米之鄉今勝昔。現代化大米生產線上,粒粒稻谷變成精致包裝的大米,全程電腦控制。全自動智能篩選生產線上,柑橘經過清洗、分選、包裝后,暢銷粵港澳大灣區……
“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省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徐旭陽說,將加大優質湘豬、特色畜禽水產新品種研發力度,集成推廣一批生產集約高效、養殖節能環保的新模式新技術,鼓勵支持農戶發展特色養殖,拓展延伸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帶動養殖戶增收致富。
地處湘贛邊的茶陵縣,油茶、水稻、茶葉等產業形成規模,是農產品加工大縣。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年收入26.1億元,帶動6萬多農戶增收。“總書記關心農民、重視農業,是給大家最大的鼓勵。”茶陵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建寧說,茶陵縣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推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帶動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
衡陽市石鼓區是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示范引領區。石鼓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元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踐行大食物觀,區里將著力發展設施蔬菜、設施水果、設施水產等重點優勢產業,以標準化引領品牌化發展,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在新寧縣金石鎮月漢村,貨車進進出出,源源不斷將臍橙發往東南亞市場。
“總書記提出,要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更加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月漢村黨支部書記、龍豐果業董事長徐小龍說,月漢村把臍橙特色產業作為增產增收的關鍵,種植臍橙達1.1萬畝,年產量3萬余噸,超三成臍橙出口,全村戶均收入超10萬元。下一步,月漢村將繼續推行標準化種植技術,改善臍橙品質,打響臍橙品牌,讓新寧臍橙暢銷海外,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南縣稻蝦米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南縣,湖南金之香米業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提高了稻蝦米產業化水平,輻射帶動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30萬畝,種植戶增收每畝最高逾800元。
“總書記關心農民、重視農業,讓廣大農民揚眉吐氣。”金之香米業董事長周志光深受鼓舞,表示將進一步開發稻蝦副產品,著力延伸稻蝦產業鏈,帶動農民收入更上一層樓。
守底線、強精神,美麗鄉村展活力
蜿蜒的村道、潺潺的溪流邊,不時可見游客身影。春天的益陽高新技術產業園謝林港鎮清溪村,鮮花怒放,美不勝收。當初周立波在《山鄉巨變》里暢想鄉村未來美景,如今三湘大地正在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湖南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濃墨重彩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省農業農村廳幫扶處處長唐蓉說,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通過進一步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把好監測對象“進、幫、出”三關,切實做到應納盡納、應幫盡幫,消除返貧風險。全省將集中更多資源力量支持脫貧群眾增收,大力實施千億優勢特色產業升級工程,想方設法穩住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首先要提高村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駐新化縣水車鎮錫溪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辛緒坤說。幫扶工作隊將充分發揮后盾單位職業技能師資力量強大的優勢,組織村民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活動,提升增收致富能力,筑牢防返貧底線。
基層治理是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藍山縣毛俊鎮毛俊村村干部唐昭敏說:“總書記叮囑我們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對此,我們感觸很深。”
毛俊村是遠近聞名的“百家姓村”,全村4000多人,有103個姓氏,治理難度可想而知。近年來,毛俊村通過建強黨組織,在黨員示范引領下,村民親如一家人,毛俊村也因此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3月20日,毛俊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100多名村民代表對今年村里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的規劃全部投了贊成票。
“村里將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依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建立村民議事機制,以黨建引領鄉村建設,實現全面振興。”唐昭敏說。
“半條被子”溫暖沙洲村,這一方紅色土地,烙下了時代進步的足跡。3月21日,村民們集中在村部收看新聞聯播。
“總書記提出‘切實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移風易俗’,講到了我們心坎上。”沙洲村第一書記譚詩華說,沙洲村通過舉辦“村晚”,組建書畫、廣場舞、瑤繡傳承等隊伍,為村民“富腦袋”,文明鄉風浩蕩而來。
陽春三月,大批游客涌進長沙縣果園鎮踏春賞花。果園鎮農辦主任易國杰說:“果園鎮將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持續發展增活力。”
(參與采寫:梁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