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當中特別提到,支持臺胞參與福建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社會公益等各項事業發展。
一年來,從城市到鄉村,處處可以看見臺胞忙碌的身影,他們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成為新福建建設的參與者。
最近,臺胞李佩珍團隊正忙著推進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寶南村的改造項目。這里是文學巨匠林語堂的出生地,正在建設的“林語堂故居文化核心區”也是當地開展樣板縣建設的核心區域。去年11月,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成功入選2024年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來自臺灣宜蘭的社區規劃師李佩珍和團隊以駐村“陪護式”服務的方式,參與到平和縣三個鎮三個村的設計與改造當中。
依托林語堂故居和當地的山水人文特色,將大師的文化情懷及鄉愁眷戀融入空間設計的同時,李佩珍團隊還為村里特殊困難老人家庭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
李佩珍團隊本著“盤活老建筑,引來新業態”的原則,通過植入手工體驗館,引入文創產品、特色美食等方式帶動整個片區的農文旅休閑產業的發展。
一年來,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模式不斷走深走實,越來越多臺灣優秀團隊跨海而來,也打造了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閩臺共建鄉村新樣板。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累計引入152支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567名臺灣專才以“陪護鄉村”的形式在閩就業、創業,覆蓋全省515個村莊、93%以上的縣。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系研究所所長唐樺介紹,《意見》拓展了基層治理的一個政策供給的空間。臺青在這樣深度參與的過程中,很好地吸納在地涉臺學者、在地的社團以及本地居民等多方力量構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模式,很好推動兩岸基層的融合發展,有效提升了臺青對社區的認同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