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白云區新市街道辦事處一則招聘公告引發軒然大波:招聘6名環衛工人,年齡要求“35周歲及以下”。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網友紛紛質疑:“環衛工的盡頭是35歲?”“年齡大了連掃大街都不配?”2月19日,該街道回應表示“存在崗位條件設置不合理、考慮不周全的問題”,最新公告中已修改為“年齡在18周歲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
近年來,因招聘年齡限制引發爭議的情況層出不窮,用人單位招聘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屢見報端。2024年8月,有求職者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深圳一知名奶茶門店招聘店員設定年齡限制在18至25歲之間,其本人因年齡為28歲被拒。
爭議背后,折射出職場年齡歧視的泛化與失控。荔枝新聞評論指出,當“35歲門檻”從互聯網大廠蔓延至環衛工這類基礎崗位,社會正以“青春崇拜”的極端標準定義勞動者價值,甚至將35歲貼上“無用”標簽。街道辦的回應看似合理,實則“暴露了對勞動者能力的簡單化判定”,本質是用“一刀切”的懶政思維替代科學評估。
事實上,年齡歧視與我國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當前,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達39.72歲,老齡化加速與延遲退休政策并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2023年已經提高到14年。職場卻仍固守“35歲紅線”,這不僅剝奪中年人通過勞動實現價值的機會,更導致人力資源錯配,加劇社會內卷。
近年的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和委員都提出過有關打破職場“35歲門檻”的建議,比如建議立法懲治35歲就業歧視。《中國青年報》曾發文指出,因為年齡限制無法進入職場,是人才的巨大浪費。
央視網也發文指出,是時候打破“35歲現象”這座大山了。“人盡其才”不應當只是口號。畢竟,年齡從來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尺,經驗、技能和態度才是職場競爭力的核心。
“35歲門檻”怎么破?政府、國企要帶頭!用人單位應摒棄短視思維,政府需強化監管與示范作用,公眾與社會應持續監督。
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絕非將多少人攔在門檻之外,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適合的位置上找到人生支點。莫讓“35歲門檻”寒了人心,更莫讓社會在歧視中失了寶貴的人才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