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于2021年5月15日著陸于烏托邦平原南部,其搭載的火星次表層穿透雷達用于探測地下結構和可能存在的水冰。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我國科研團隊利用“祝融號”火星車最新研究發現,證實火星上曾有海洋。那么研究主要成果是什么?火星曾有液態水存在意味著什么?總臺記者采訪了該項目主要研究團隊。
火星地下沉積物與地球高度相似
根據該團隊研究表明,位于火星北半球的地下10—35米深處的地質特征與地球海岸的沉積物高度相似,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
廣州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海稱:“這一發現表明該區域曾存在持續穩定的大型水體環境,而非短暫的融水事件。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之一,這表明火星可能曾經擁有適宜生命起源和發展的環境。特別是我們發現的海岸沉積物證明了水體存在的時間相當長。”
研究團隊:多種因素導致火星海洋消失
那么,為什么火星的海洋最終會消失了呢?火星又是否會存在生命呢?
劉海稱:“火星失去海洋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性,包括磁場減弱導致大氣被太陽風剝離、火星核部活動減弱等。這些因素可能共同導致火星從溫暖濕潤轉變為寒冷干燥。根據現有研究成果,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火星曾經存在生命。”
為未來火星基地的水資源利用提供可能
此次發現的最大意義在于如果火星曾存在海洋,那么隨著氣候變遷,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為未來火星基地的水資源利用提供了可能。
劉海稱:“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分析‘祝融號’火星車次表層的探地雷達數據,獲取更豐富的地下散射信息,更精細地了解火星地下淺表層的地質結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