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47歲的姜鵬于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加入了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團隊,如今擔任項目總工程師。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他希望看到天文學能更多地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以此點燃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
當姜鵬首次聽聞天眼項目時,感到的更多是不可思議。作為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其在結構和規模上的難度難以想象。“我好奇心特別強,也喜歡挑戰難題,我特別想知道這個項目如何實現。”抱著這樣的想法,姜鵬加入了FAST團隊。
回溯望遠鏡的發展歷史,也是追求靈敏度的歷史。科學家們一直想要造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因為口徑越大,就意味著越大的收光面積,能夠接收到來自宇宙更加豐富的信息。
為了實現500米的巨大跨徑,姜鵬的團隊克服了包括結構精度控制,大結構的安裝等種種困難。
FAST的反射面索網由6670根鋼索構成,被比作望遠鏡的“視網膜”,不僅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網工程,也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
“望遠鏡的精度要求與龐大結構體量之間的反差,使得我們在施工時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從來沒有人嘗試過這些任務,我們甚至連失敗的經驗都無處可尋。”他回憶起當時的艱難歷程時如此形容。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中國天眼終于落成啟用。當初那些“天馬行空的設想”如今已凝聚為一件大國重器。
而FAST團隊也在不斷前行,攻關國產接收機的研發工作——這一設備將巨大反射面匯聚的電磁波轉換為電信號,同時不斷提升FAST整體性能,以應對國際競爭。
“仰望星空的工作不會停止。”姜鵬告訴中國日報:“現在,我和我的團隊能夠將設想和計劃一步步變為現實,我覺得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
正因能夠從科研工作中得到快樂,姜鵬認為科研工作作為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情,真正讓人能夠堅持的是對探索未知的渴望。
他坦言,盡管博士畢業時已經有一定的學術背景,但在加入天眼團隊之前,他對天文學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而正是在這段經歷中,他逐漸體會到天文的魅力與無限可能,讓他想借助兩會推動天文學在中小學階段的普及。
他建議將中小學現有的地理課程拓展為“地球與天文科學”,通過將地球置于整個宇宙的背景中進行教學,彌補現有課程中天文知識的不足。
他認為,天文學不僅能引導青少年激發對科學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理解整個宇宙。“從歷史上看,天文學對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并在思想啟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進一步解釋這一設想時,姜鵬描述了恒星穩定燃燒的奇妙景象:“恒星之所以能溫柔穩定地燃燒百億年,正是因為引力與核聚變反應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這其中蘊含了大量深刻的科學原理,雖然理論可能顯得抽象,但生動的天文現象卻能為學生們帶來直觀而有趣的案例。”
為此,姜鵬建議相關部門應聘請專業天文學專家參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將天文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融入現有課程體系。
“天文學直指人類最深處的好奇心,讓年輕人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在宇宙中理解自身,這對我國青少年發展至關重要。”姜鵬總結說。(作者 楊軍 陳美玲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3月11日中國日報旗艦版、國際版、香港版4版,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03/11/AP67cf8966a3108e2d112fe547.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