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近年來,天宮廟鎮翟樓村以黨建為“紅色引擎”,積極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新路徑,通過整合資源、凝聚民心、創新機制,將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走出了一條“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的鄉村振興之路。這一實踐不僅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供了生動樣本。
一、黨建領航,激活發展“一盤棋”
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村黨支部打破傳統“單打獨斗”的增收模式,由黨支部書記掛帥合作社理事長,推動村“兩委”與理事會交叉任職,形成“黨組織決策、合作社運營、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發展閉環。通過整合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資源,360畝零散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播種機、噴灌機等現代化設備落地田間,傳統農業向機械化、規模化加速轉型。黨員干部化身“技術指導員”和“服務聯絡員”,以“黨員聯系社員”的模式,將技術培訓、產銷對接等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既破解了農戶“干不了、干不好”的難題,更讓黨旗在產業發展一線高高飄揚。
二、黨群同心,織密利益“共富網”
鄉村振興的根基在人民,動力在共享。翟樓村通過創新“租金+薪金+股金+現金”四重分紅機制,構建起集體與群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紐帶:土地流轉租金保底、務工薪金穩增收、股金分紅享增值、集體收益惠民生,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打零工”變為“當股東”。去年村民務工增收超3000元、集體收益突破20萬元,直飲水站、免費飲水卡等民生項目落地,實現了“口袋富”與“生活美”的雙向奔赴。這種以黨建為紐帶、以利益共享為抓手的模式,不僅破解了農村資源分散、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局,更讓共同富裕的愿景照進現實。
三、機制創新,蹚出振興“新路子”
鄉村振興需要久久為功,更需機制護航。翟樓村推行“三員共管”模式,將村“兩委”成員、黨員、社員納入合作社治理體系,制定集體經濟遞增計劃和干部考核激勵機制,推動責任壓實、目標落地。從保底分紅的“穩民心”到設備升級的“謀長遠”,從土地整合的“第一步”到收益30萬元的“新目標”,村黨支部始終以市場化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用制度化建設保障可持續性。這種既注重短期效益又布局長遠發展的實踐,為農村集體經濟突破“小散弱”瓶頸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黨組織強,則發展強;機制活,則產業興;民心聚,則鄉村旺。當前,鄉村振興進入深水區,更需要發揮黨建“紅色引擎”作用,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讓更多“翟樓故事”在廣袤鄉村綻放光彩。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機制的落地和黨群合力的深化,天宮廟鎮必將書寫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