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省三河市蜜雪冰城門店招牌換色事件引發輿論熱議。原本醒目的紅色招牌被迫穿上了一身綠衣裳,甚至還有門店涂成灰底白字的“喪葬風”。“一刀切”的招牌顏色管理讓商戶無奈、網友憤怒,暴露出城市治理中法治精神的嚴重缺失。
當媒體追問政策依據時,有關部門卻表示是文件還沒出臺情況下的“先行一步”。這種“文件未發、整改先行”的做法,可謂將當地城市管理中“權力審美”的傲慢演繹得淋漓盡致。《南方都市報》評論直言,姑且不說一夜間驟然要求城市店鋪統一更換招牌的舉動有多荒誕,哪怕真就是依據所謂統一的城市規劃行事,也足可窺見一些城市規劃的短視和無知。
近年來,多地以“美化城市”為名,對商鋪招牌進行“一刀切”整改,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例如,上海靜安區2019年將整條街道招牌改為黑底白字,被網民吐槽為“墓地風格”,之后被迫整改。
門店招牌雖小,卻也是商業活力的直觀體現。強行統一配色看似整齊劃一,實則扼殺了市井煙火氣。恰如光明網評論所言,應該把門店招牌顏色選擇的自主權還給商戶,城市規劃和管理不該習慣于盯著商戶的店招門頭吹毛求疵,這實在不是什么高要求。
城市的魅力,本就在于參差多態的生命力;治理的智慧,體現在對多元生態的包容中。管理者與其操心招牌顏色,不如把功夫下在擦亮“法治底色”上。好的城市治理從來不是單選題,我們要建設的應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市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