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藥品價格的透明性和可及性越來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浙江舟山,“低價藥專柜”廣受群眾歡迎。在當地藥店,各種優質廉價藥沒被放在看不見的角落,而是擺在醒目位置,并設有標志牌。當地還要求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開藥時優先向群眾推薦價格低、藥效好的產品。
目前,舟山通過引導藥店、暢通采購機制等方式,不僅實現了“低價藥專柜”在零售藥店的全覆蓋,而且確保了藥品穩定供應。
優質廉價藥成為藥店標配,令人高興。但從更大范圍和更長時段來看,確保優質廉價藥不“斷供”,依然面臨不少挑戰。
《人民日報》發文表示,藥品價格要以“有形的手”加以引導,打通從藥品審批、原料生產到配送銷售的鏈條,著力推動各個環節降本增效,保證藥企和藥店有一定利潤空間,同時收獲良好口碑,才能讓優質廉價藥的長期供應更有保障。在流通端,則要多做減法,盡量減少中間環節、防止信息不對稱,讓藥品以更低的成本抵達消費者。
我國藥店、醫療機構數量龐大,用藥情況復雜多變,有時難免出現局部的藥品短缺現象。因此,必須堅持市場監測和藥品儲備兩手抓。一方面,要以地級市或縣為單位,加快建立短缺藥儲備庫,針對供應不穩定的廉價藥,及時做好調配;另一方面,不妨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動態監測藥店和醫療機構藥房廉價藥供應情況,以精細管理確保有效供應。
當前,我國醫藥工業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推出更多質優價廉的藥品與服務,定能更好滿足群眾需求、助力保障群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