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24日電 美國政府近期的一系列關稅政策,不僅是對外的霸凌行徑,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自傷行為。從美國企業到普通消費者,都在承受著“關稅大棒”的傷害。大到經營成本小到外出就餐,美國人在各個方面的開銷都在增加。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日前刊文稱,美國不少中餐廳因加征關稅的政策而憂慮重重,因為他們經營的菜品十分依賴進口原材料。經營者們擔心,他們不得不被迫在削減菜品的同時提高價格,將餐廳的前景寄托在日益微薄的利潤上。
文章寫道,帶給味蕾香麻熱辣口感的川椒是美國中餐廳諸多招牌菜品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美國食客所鐘愛的宮保雞丁、擔擔面等菜肴都少不了它。但如今,川椒以及其他數十種從中國進口的重要原材料都面對著一道意外“配菜”——至少145%的關稅。
中餐烹飪書作家周曉清(音譯)表示:“無論你去到美國的哪個角落,即便是最偏僻的城鎮,都能找到中餐廳。中餐已經以各種形式,在各個層面,深深融入美國文化。”她指出,中餐廳現承受著雙重壓力,既要保證地道的風味,又要維持實惠的價格。
文章也提到,餐飲本就是利潤率最低的行業之一,而關稅的沖擊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而且受到關稅影響的不僅僅是食材,還波及大量來自中國的非食品類餐館必需品,比如外賣袋、餐盒、調味品包裝以及丁腈手套。
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Fairfax)一家中餐廳的老板嚴順合(音譯)表示,目前餐廳的庫存足夠維持6至7個月的時間,但長期來看,關稅勢必會壓縮利潤。由于用量較大,他習慣大量采購火鍋底料和豆瓣醬等材料,但他的供應商已經發出預警,之后的采購將面臨大幅漲價。
據悉,已經有不少同行為了應對成本飆升,開始考慮縮減菜單、裁減員工。但嚴順合選擇暫時維持現狀,希望維持菜單并保持菜品質量和份量,在漲價潮中贏得優勢。
根據全美餐館同業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的數據,美國70%的縣都有中餐、泰餐、日料等亞洲餐廳。這種普及度反映出美國人口味的日益全球化,分析人士將這一變化歸因于移民、人口結構變化、美食節目和社交媒體文化的傳播。
該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查德·穆特雷(Chad Moutray)指出:“消費者熱衷嘗新,他們有著非常國際化的味蕾。辛辣風味和亞洲菜正在成為當下的流行。”美國消費者中流行的美食趨勢將辣椒脆等食材調料推向主流市場,但美國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卻與之形成了“正面沖突”。
在美國推出的中國辣椒醬品牌“Fly By Jing”的創始人高靜表示,豆豉、貢椒、二荊條辣椒和冷榨熟菜籽油這些旗下產品所用的原料,都只能在中國四川生產,這也是令產品脫穎而出的關鍵。
她批評說,美國政府的關稅不僅威脅到了自己品牌的發展,更是在“最需要文化連接的當下,剝奪了美國人接觸和欣賞不同文化的機會”。
雖然美國人也可以尋找替代品,但一些獨特的風味卻難以用本土原材料復制。來自華盛頓地區的餐飲企業家兼主廚蒂姆·馬(Tim Ma)坦言,持續的關稅壓力可能迫使餐廳更換食材、調整配方,菜品味道的變化難以避免,但食客們一吃就會嘗出區別。
文章稱,在許多美國餐飲行業資深人士看來,餐館經營者現在處境艱難,他們就像夾在三明治中間的夾心層,既要面對供應端成本的上升,又要滿足顧客對菜品質量的期望。
根據穆特雷給出的數據,現如今餐廳的菜品價格已經比疫情前高出30%。蒂姆·馬也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已經對通脹和經濟衰退日益擔憂,因此他們很難接受更高的用餐成本,漲價勢必會影響客流量。
(編譯:高琳琳 編輯:馬芮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