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20日長沙訊 5月20日,諧音,我愛你。在這一天,世界各地游客向湖南文旅深情告白:“我愛張家界 、我愛湖南”。當天,由湖南廣播電視臺攜手張家界市委宣傳部、桑植縣委宣傳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中心、香港電臺、澳門電臺以及覆蓋東盟十國的北部灣之聲等海內外媒體推出的融媒直播——《直播湖南——不一young的入境游》見證了這一時刻。直播節目通過多路記者連線、專家訪談與實地探訪,全景式展現了湖南入境游的蓬勃發展與獨特魅力,向世界發出“來湖南,遇見世界的精彩”的誠摯邀約。
湖南雖不沿邊不靠海,卻以“三千奇峰秀水”和多元文化底蘊,成為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2024年,湖南旅游總收入突破萬億元,入境游客達322.4萬人次,同比增長187.7%。作為入境游“雙核”,長沙與張家界表現尤為亮眼:長沙機場出入境旅客突破百萬,躋身“全球100目的地”;張家界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83萬人次,韓國游客占比超40%,張家界山上“長滿外國人”的趣談成為國際口碑的生動注腳。
直播中,鏡頭帶領觀眾網友穿梭于張家界天門山的云海奇觀、桑植縣阿巴砦的少數民族風情,南灘草原的“百里畫廊”,以及長沙天心閣的古城煙火。作為“半部長沙史”的文化地標,天心閣通過“文化+科技”升級,將古建筑與聲光電技術融合,讓游客在登高遠眺中感受“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的詩意。而在桑植縣,當地依托于豐富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自然資源,打造集觀光、民俗體驗、高端民宿、露營研學為一體的“來張家界,唱游桑植”的特色文旅品牌。面對湖南的奇山秀水,不少國外青年游客在直播中深情告白,“我愛張家界、我愛湖南”。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湖南接待入境游客573627人次,同比增長41.24%,入境游客總花費超2.67億美元,同比增長29.29%。作為毗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的桑植縣,雖然入境游方面起步稍晚,但借著張家界這塊“金字招牌”,去年入境游也達到了近9000人次。
漲幅同比超過40%,湖南的流量密碼究竟是什么?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鄭群明指出:關鍵在于自然奇觀、歷史底蘊與國際化服務的三重疊加。
以國際化服務為例,今年年初,湖南18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促進湖南入境旅游發展的十二條措施》,系統提升境外游客在湖南出行、住宿、通信、支付、退稅等各方面的便利化程度。這其中,張家界、長沙的備案旅行社實行兩地互通互認,湖南省長沙口岸和張家界口岸正式實施240小時(10天)過境免簽政策,更是構建了長沙、張家界之間的一個無縫的國際旅游廊道。
長沙與張家界,一城一山,一古一新,正詮釋著湖南入境游的多元魅力。如何接住流量,讓更多的國外游客來到湖南、來到張家界,來一次“China Travel”?
湖南中鐵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陳慧玲表示,現在外國游客來中國,早就不滿足于“景點拍照+美食九宮格”了,他們更看重的是深度的體驗,比如感受當地原生態的文化,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聯合國旅游組織旅游可持續發展張家界觀測點負責人、復旦大學旅游學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朝枝認為,做大做強湖南入境旅游,要深挖文化IP,打造差異化體驗,完善入境服務生態,重點做好通關便利化,推出長沙黃花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的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合省內高鐵網絡設計“免簽游湖南”的高鐵動線,建立多部門協同的旅游投訴處理機制與安全防范機制。
“到張家界看奇秀山水、到長沙品都市休閑文化”,從讓世界驚艷的張家界,到凌晨不打烊的長沙街頭,湖南入境游“破圈”故事的背后是硬核實力與軟環境相輔相成。而桑植縣正以“張家界第三極”為目標,并依托93%的少數民族人口優勢,將桑植民歌等國家級非遺融入旅游體驗,推出學唱民歌贏門票等特色活動,打造中國知名音樂旅游目的地、中國民歌旅游第一縣、全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示范縣,讓文化“活”起來、旅游“火”起來。
“天下唯器而已矣!”正如湖湘先賢王船山所言,湖南正以山水為器、文化為器、創新為器,向全球游客遞出一張“中國必選項”的邀請函。未來,湖南將繼續以開放之姿、文化之韻、服務之優,迎接四海賓朋,共寫屬于每個人的“瀟湘詩篇”。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鄒碩|童輝 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