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端午節邂逅兒童節,傳統文化與現代節日碰撞出奇妙火花。包粽子、制香囊、扎龍舟模型等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節日氛圍、傳承民俗記憶。
古往今來,每逢端午,幼童們都樂在其中。歷代畫家以嬰戲圖、節令畫等為載體,通過充滿童真的敘事將孩子們的端午定格于紙絹之上。這些圖像不僅反映出畫家精湛的技藝,更是古代兒童生活的縮影,藝術呈現了端午文化的豐富內涵。
“嬰戲圖”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在宋代頗為盛行。蘇漢臣《重午戲嬰圖》中,宋人的端午意趣在稚子們的嬉戲間躍然紙上。畫家巧妙將畫面分為三部分:上部是半開放式演出空間,5名孩童正在表演登科及第的劇情,飽含“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中部,一片荷塘分隔畫面,塘中荷花綻放,既點明端午時令,又有“連生貴子”的吉祥雅意;下方是開放式庭院,20名兒童或舞旗,或摘荷,或捉蜻蜓,一派熱鬧之景。畫中共25名孩童,恰合“重五”之數。畫家通過精妙的構思,將鮮活的兒童形象與豐富的民俗細節結合起來,孩童們的天真爛漫與節慶儀式的莊重毫不違和,既展現了宋代兒童端午活動之多彩與歡娛,也承載著古人對子孫和樂、家族昌盛的深切期盼。
逮至元代,佚名畫作《夏景戲嬰圖》進一步將端午節俗文化具象化。畫面以供案為視覺中心,其上供奉鐘馗;一童子手持端午扇,一童子擎蓮葉,還有兩童子正在戲蟾蜍。古人認為蟾蜍既有靈性又有藥用價值,端午日捉蟾蜍制藥可祛病辟邪。畫家精準捕捉孩童們的天真之態,將驅邪降瑞的民俗儀式轉化為充滿生趣的游戲場景,形成了別樣的童趣民俗志。
斗草也是五月初五的重要游藝。清代金廷標的《兒童斗草圖》(局部見圖)便再現了這一趣味活動。在古人看來,端午時節草木藥性最強,故有“踏百草”“采百藥”等習俗。隨之衍生出的斗草,兼具實用與娛樂功能。畫面以水岸坡地為背景,有孩童正專注尋草;有孩童在摘新草;最精彩的是畫面左下角,兩名孩童正緊攥各自草莖,奮力拉扯,毫不相讓。畫家筆下的斗草雖為游戲,卻反映出孩童成長中對自然的認知。乾隆皇帝的題畫詩“赤子之心愛生意”,亦表達了成年人對童真時代的追憶。
這些端午童趣畫卷不僅是一種文化記憶,更表達著長輩對兒童的關懷與護佑之情,其中的愛意與溫暖當倍加珍視。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01日 08 版)
(趙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