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藏布老虎。
古時,端午節被認為是一年中毒蟲最厲害的一天。這一天,家長們最要保護好家中孩童,使其免受毒蟲和邪祟傷害。除了吃粽子、給孩子系上象征五方神靈的五色絲外,一般大人還會送孩子一只布老虎,俗稱“小艾虎”。作為大地上的母親藝術,民間的布老虎可以說是反映中國虎文化和圖騰崇拜的“活化石”,承載著保家護院、抵抗邪祟的功能。因此,家長們于端午節給家中幼兒準備一只布老虎,成為延續至今的習俗。
“小艾虎”與平常布老虎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南瓜眼、粽子鼻。南瓜眼,即像南瓜一樣的圓眼睛,因南瓜又稱“金瓜”,故有招財進寶的美好寓意。粽子鼻,是像粽葉一樣的鼻子,有辟邪之用。在河南靈寶和山西長治一帶,“小艾虎”身上還要縫制“五毒”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
在甘肅一帶,“小艾虎”的造型又有所不同。其特殊之處是老虎尾巴的上端會縫入一朵花。它可以是手工制作的花,也可以是塑料花。端午時節,長輩把帶有花朵的布老虎送給孩子;端午過后,則將花朵摘下扔進雨水或池塘,讓流水把花朵沖走,為的是消除過去人們恐懼的“天花”,祝福孩子們平安健康。在天津的街頭尤其是醫院門口,則會出現用碎布頭制作的細小辣子、蒜頭、柿子、葫蘆、小老虎等,以彩線串聯,俗稱“老虎褡褳”,也是用來給孩子辟邪的物件。
任何民俗活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均與當地社會風俗緊密相關。比如在河南靈寶一帶,端午節,孩子除了會得到一只“小艾虎”外,還會佩戴用金箔紙做成的項圈,其上掛著一個個用金箔紙剪成的藥葫蘆。據說當年老子過函谷關時遇到瘟疫,特意摘下身上的藥葫蘆給孩子們治病,由此形成了當地端午節特有的習俗。
這些與“小艾虎”相關的端午節俗,體現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蘊藏著脈脈溫情與關懷。透過民間“小艾虎”的造型,不難看到兇猛中蘊含的溫柔、樸拙與自然之美。“小艾虎”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共有的審美特征:夸張而不失情趣,狂放而不失柔美,既具有實用性,又體現著浪漫的想象。如今,“小艾虎”的形態更加多元,以其為靈感設計的節日海報、養生錘、首飾等,讓端午文化之美浸潤現代生活。端午之際,不妨捧一只“小艾虎”,與家人一同感受民間工藝美術的溫度與活力。
(作者為天津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01日 08 版)
(馬知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