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6月9日恰逢第18個國際檔案日。
塵封的烈士家書,是烽火淬煉的民族史詩,更是民族精神的不朽底稿。國際檔案日,讓我們重讀這些家書,不僅為深切緬懷捐軀報國的志士英靈,更為激活塵封卷宗蘊藏的育人價值。
這些家書,有的寫于陰暗牢房,有的成于硝煙戰壕,筆尖顫抖卻字字千鈞。它們記錄著“為國犧牲”的決絕,也流淌著“何時相聚”的眷戀,在宏大歷史中刻下鮮活個體印記。今日,讓我們以檔案為媒,用書信對話英魂,從歷史中見證精神火炬的蛻變。
注:圖片展示為家書節選內容。
孫曉梅(1914-1943) ,化名陳云,浙江富陽人。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拿起手中的筆,積極宣傳抗日。194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前往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民運工作。1943年4月,護送我黨干部返回途中,在南京龍潭被日軍逮捕,英勇就義,享年29歲。
這封家書是孫曉梅于1941年5月1日在蘇南,寫給姨母的回信。1941年春,孫曉梅在蘇南從事黨的秘密抗日工作時,接到了姨母來信。當時正值皖南事變后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極力叫囂要取消新四軍番號,姨母在信中對孫曉梅的安危深表關切,望其能念及母女之情,及時回家侍奉老母。
孫曉梅接信后,給姨母寫了這封家書。“‘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孫曉梅對不能在母親膝下盡孝“心肺實存難言之痛”。但“國不保,家何能存”。孫曉梅心系祖國民族的存亡,希望姨母和母親能夠理解,并請她們效仿岳飛、孟子、徐庶等人的母親,支持自己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偉大志向。
家書全文如下: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無情?”“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來信讀后,心肺實存難言之痛!然時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諒是幸!
所言各節,全為頑固分子之謠言,現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軍隊服務?正因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貼之意見見諸前信;要是服務四軍,談四軍的艱苦奮斗之部隊,所有人員絕不愿向人訴苦,即使是家庭,他們亦無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證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蹤,望可對外人言之,加以聲明和解釋,莫將來弄成誤會。
大江南北盡第四軍足蹤。所謂解散四軍,原為一般投降頑固派自己心里想的事,過去十年都消滅不掉,今天談何容易?在抗戰過程中,據云,四軍力量已擴大到12萬人。以前聽人家說,在事變初期,由贛湘等省集中時,僅數千人,現在所謂被解散的不過其中軍部的一部分。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他們的主力全集中在蘇北。在江南,也有他們一部分,離這里很遠,我們時有所聞,在江南北經常有四軍的勝利消息,在此地的民眾,非常敬佩,并稱他們為神兵。不過都與我們無涉,我們只吃我們的粉筆屑,過我們的冷板凳生活。
我身體很壞,時常生病。幸寄父母侍服我,心里非常過意不去。在上次信中,曾經信母親,要她老人家寄幾斤茶葉來給我,現在仍請轉告,能早些寄來給我以便我送給他們老人家,聊表我的謝意!我想,母親一定會答應我的要求,姨母你想怎么樣?
家事無人料理,確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梅等亦出于無奈。欲歸無力,欲動無能,惟有懇轉姨母代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有以助母親一臂,來日事平之后,梅等決不忘大恩大德。母親年事日長,有望莫操勞過度,一切看破一點。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將赤手空拳的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來世走一遭。梅等正有鑒于斯,愿奔走他鄉,自謀而生,不愿茍安偷生,將生易輕若鴻毛,這點望能深諒梅等之苦衷,俟后莫再煩言□梅等之行動,實為□幸!
大人等幼讀四書,文墨知其一二種,義識其大端。岳飛之能留芳千古,實其母造就大半。若當年其母不鼓歷〔勵〕他盡忠報國,令其為國效勞,何來今天之岳墳、岳廟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要皆有賢母,有望母親能以古之賢母精神來教誨子女。
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想姨母及母親亦必同情也。
“誰無父母,提幼[攜]奉[捧]負?誰無夫婦,如賓如友?誰無兄弟,如足如手?生也何恩,死也何咎!”正因為人類不應殘殺,然人已殘殺我,而我能不自衛乎?想三四年來,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分飛?多少人戰死沙場?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勸慰母親,一切從遠著想,莫聽無稽之談,而效井底之蛙語,一手不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后終能得勝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云清苦,愿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
所有親戚友好,望能代梅問候致安!如有機緣,當返里親候慈顏。閱報章,寧波吃緊,不知影響家鄉否?現在草紙價值若干,海口被封,銷路當大受影響,全村人民,當受凍餓之憂矣!
時交夏令,寒暖不勻,望能保養玉體,并努力加餐是幸。臨風寄意,不盡所懷。
專此敬請金安!
并頌闔府康泰!
甥陳云
五一燈下
注:
俟后莫再煩言□梅等之行動,實為□幸!:“□”為缺失的部分。
監制: 張寧 廖慧
策劃: 袁晴 張璋
文案: 姜姝琪
制作呈現: 王宏澤
資料來源: 抗日戰爭紀念網、中國軍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