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坐落于中國西南,正著力突破傳統資源開發模式,謀求經濟轉型。這片礦產豐饒的土地,曾因發展理念滯后、生產方式粗放,而成為全國最貧瘠的區域之一。2024年,貴州包括大數據、新能源汽車和再生資源產業在內的綠色經濟占GDP比例已達48%。憑借“富礦精開”戰略,貴州有力證明了自然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可以共存,資源稟賦也能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引擎。
吃干榨盡
在全球資源型地區競逐能源轉型的浪潮中,貴州通過推行“精確探礦、精準配礦、精細開礦、精深用礦”四大關鍵環節占據先機。通過重塑礦業價值鏈,應用更多綠色技術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以煤炭為例,貴州儲量約達800億噸,過去僅作為燃料或初級原料出口,經濟效益有限。如今,貴州在將煤炭資源轉化為先進材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位于六枝特區的美錦“煤—焦—氫”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便是這一轉型的典型案例。
該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焦爐清潔生產工藝,可年產優質冶金焦380萬噸,每年提純高純氫氣達4000萬標方。在生產焦煤的過程中,實現余熱、煙氣全部回收利用,制成高純氫、硫銨等20多種產品。該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有力推動該地區傳統煤焦化產業向新型煤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200億元,并帶動推進上下游煤電板塊、鐵路物流、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等產業發展。
角色蛻變
作為中國第三大磷礦儲量地,貴州正從基礎礦產供應地轉型為高科技電池材料基地。由貴州磷化集團運營的穿巖洞礦位于貴州甕安縣與福泉市交界處,其露天開采資源儲量為8795.22萬噸,是這一轉型的縮影。經過精深加工后,磷礦將成為磷酸鐵、磷酸鐵鋰等新能源電池材料,同時回收伴生的氟等元素。
這一轉型成效顯著,如今全國每三輛電動汽車中,就有一輛使用來自貴州“磷資源”的電池。比亞迪、寧德時代紛紛落戶貴州建廠。2024年,貴州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萬輛。同年10月,55輛“貴州造”新能源客車分兩批次經由中老鐵路直抵萬象;11月,貴州與四川、重慶同步啟動全國首發的動力型鋰電池鐵路安全運輸試點項目,助力貴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彎道超車。
勘探新篇
2024年,貴州地質勘探部門發現三處大中型鋁土礦,并預計還將探明兩處超大型和四處大型磷礦床。依托礦產資源優勢,各地市州正著力將能源產業打造為強化地方經濟、推動綠色轉型、構建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核心支柱。磷資源豐富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將重點發展以現代化工和新型建材為主導的深加工材料產業。數據顯示,貴州10種主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達到113.9萬億元,可提取價值達62.4萬億元。通過精深加工進一步挖掘資源潛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不止礦產
目前貴州已建成832座“綠色礦山”,并對磷石膏、錳渣和煤矸石等礦業固廢開展專項治理。在礦業支撐重工業發展的同時,貴州的農業轉型也證明了有機資源同樣能實現價值提升。在銅仁市江口縣,數百年的種茶傳統催生了蓬勃的抹茶產業。依托高海拔茶園和現代化加工設施,該縣2024年抹茶產量超1200噸,產值達3億元,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全省現已形成覆蓋22個縣、惠及近10萬茶農的“種茶+加工”模式。
面對歷史遺留的生態問題,貴州持續發力。2021年,修文縣一座曾被環保督察點名的鋁土礦山,經生態修復重現生機,至2022年6月已完成7.6萬株樹木補種。今年,《貴州省礦產資源條例》將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旨在用法治手段護航“富礦精開”。為保障礦區生態修復效果,其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礦區生態修復工作的統籌和監督,保障礦區生態修復與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等協同實施,提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效果。
盡管面臨技術短板與人才缺口,貴州在智能化、可持續方向的探索為礦業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在這個發展與脫碳艱難平衡的時代,貴州的實踐有力證明:頑石亦可化作綠色黃金。(記者 楊軍)
原文見6月13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4版、香港版14版。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6/13/WS684b8157a310a04af22c6033.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