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至5日,由貴州省仡佬學會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貴州民族地區研學項目”圓滿收官。活動以“多彩貴州文化強省?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匯聚了華中農業大學、暨南大學等全國29所高校,貴州省仡佬學會醬香酒文化產業融合研究省創新團隊專家,貴州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及科研機構的60余位專家學者。貴州省仡佬學會會長申波,常務副會長張再彬等全程參與活動。
活動得到務川、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平正仡佬族鄉及副會長單位貴州雄正酒業集團的大力支持,相關地方領導深度參與了研學活動以及調研座談。
8月1日至3日,研學團隊先后深入務川、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及仁懷市茅臺鎮、播州平正仡佬族鄉開展實地考察。在務川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館、龍潭千年仡佬古寨,學者系統梳理了仡佬族歷史文脈,重點調研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實踐;道真考察期間,團隊走訪中國儺城、仡佬文化園及非遺工坊,實地觀摩仡佬族剪紙、泥塑等傳統技藝活態傳承。
8月4日,研學團隊實地探訪了雄正仡佬族非遺釀酒基地。雄正作為仡佬族釀酒技藝非遺保護單位,完整保留仡佬族非遺釀酒技藝體系,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推動傳統技藝現代轉化。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135年,仡佬族釀出了第一壇醬香酒。雄正是仡佬族唯一非遺傳承下來的一瓶酒,每一瓶雄正醬香酒都由仡佬族釀酒技藝唯一非遺傳承人張再彬先生親釀調制,是“醬香酒本來的味道”。
貴州省仡佬學會常務副會長、仡佬族釀酒技藝非遺傳承人、雄正酒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再彬在現場座談會中說道:“雄正通過產業化路徑,既守護‘醬香酒本來的味道’這一文化基因,又以產業反哺文化保護,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新空間。”
當日下午研學團隊赴大發渠開展紅色教育,聆聽“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大發支書講述帶領村民36年在絕壁開鑿“生命渠”的歷程。研學團隊親赴大發渠參觀,感悟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部分專家學者,貴州省仡佬學會常務副會長張再彬等與黃大發老支書親切交流。黃大發強調,該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工程,團結奮斗精神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本次研學通過歷史探訪、產業觀察、學術研討交流座談多維聯動,探索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徑。其中,雄正的非遺產業化實踐,生動詮釋了“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以標準化活化千年仡佬族非遺釀酒技藝,以產業反哺促就業增收,借雄正品牌傳播弘揚仡佬族精神,為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貴州方案”。這種政府引導、學術支撐、企業實踐的協同創新機制,正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載體。
(瞿彪 夏池|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