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19日電 8月19日,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論壇以"守護自然瑰寶、共繪和合之美"為主題,開幕式上發布了《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等三項國家公園建設重要成果。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舉辦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聚焦國家公園建設管理,交流經驗,共話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首次發布的《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顯示,第一批國家公園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120余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有力維系了"中華水塔"乃至亞洲水生態的安全命脈。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了我國野生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的完整統一、相互貫通。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生虎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長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持續增長。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成為全球同緯度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基因庫。
按照《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建設方案》,將運用最新的科研技術成果,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實現國家公園重點區域野生動物常態化精準識別和實時感知,更好服務于保護修復、在線監管、公眾服務等工作,全面提升國家公園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過去十年,國家公園建設實現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進的歷史性轉變,交出了亮眼"成績單"。持續創新國家公園體制機制,逐步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搭建起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四梁八柱"。首批5個國家公園全部完成確權登記。不斷推動生態利民、生態惠民,通過生態搬遷、特許經營、志愿服務、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形式,為當地社區帶來更多發展新機遇,近5萬當地居民成為生態管護員,年人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2萬元。穩步發展林下經濟、生態畜牧業、生態茶產業、特色文旅產業等,富裕一方百姓。
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成果,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會同有關地區和部門持續鞏固國家公園建設成果,加快推進國家公園立法,完善配套制度。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穩步推進新的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科學規范國家公園空間秩序。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加快修復國家公園整體生境。著力推進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建設,提升國家公園科研水平。穩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善生態補償政策,持續抓好生態惠民。深化國際合作交流,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此次論壇期間舉辦一場主論壇和三場分論壇,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和基層工作人員圍繞國家公園"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全民共享與社區治理""旗艦物種保護與監測技術創新"等主題,深入探討、研究對策。論壇還舉辦了主題成果展,通過視頻、圖片、實物等形式,全景展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社區發展等方面成效。國內有關部門、研究機構、國家公園,以及部分國家駐華使領館和國際組織代表約200人參加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