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慶祝大會舉行。
在大會上,來自西藏自治區七個地市的七輛彩車,每一輛都極具特色。這七輛彩車,是一張寫滿信息的集成名片,是意猶未盡的千言萬語,承載著千百年綿延的故事,記錄著新時代發展的變遷。
“幸福拉薩”“開放的日喀則”“藏源山南”“醉美林芝”“紅色昌都”“極地那曲”“天上阿里”,看到七輛彩車的名字,就了解了這七個地市的特點。
有四輛彩車的主體,都是高聳的雪山。
日喀則的彩車上,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
林芝的彩車上,是神秘而俊美的南迦巴瓦。
那曲彩車上是一座“雙面”山,一面是念青唐古拉山東段的美麗雪山薩普,另一面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峰格拉丹冬。
阿里的彩車上是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雅魯藏布江就發源于此。
如果說自然景觀是彩車的底色,那么每輛彩車的亮點,則是新時代以來的發展變化。
拉薩彩車上的綠色山峰是拉薩南山,這座昔日寸草難生的荒山,如今已是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
日喀則彩車的頭部是吉隆口岸,象征著日喀則如今作為面向南亞開放中心城市的特殊戰略地位。
山南彩車上,寫著“雅江智算”,這是西藏首個大規模智算中心。
“紅色昌都”,是唯一一輛車身設計成led屏幕的彩車。
“紅色昌都”彩車工作人員 向巴 它西 : 想說的話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想把6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藏東大地發生的滄桑巨變,更好地展現給大家,所以把兩邊車身設計成了led屏。
每輛彩車都最大程度濃縮了當地的悠久文化與輝煌成就,但人們對家鄉滿滿的自豪仍然有點“放不下”。
“天上阿里”彩車的紋樣,取自阿里地區的巖畫、出土的漢代絲綢和著名的古格壁畫;車上還有“國家級天文觀測基地”和“低空經濟”兩項亮眼成就,但工作人員仍然略有遺憾。
阿里地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 國杰: 剛開始制造彩車的時候,彩車上面東西很多,有高原無人機、普蘭的機場、金礦、銅礦,都是世界有名的。但彩車上面不能放太多元素,否則主題突出不起來。我們花車太小,想放的東西太多,我們想把最好的東西展現給世界。
這次的彩車由12個擋位的大卡車改裝而成,每輛長度約20米。車頭沒有明窗,但駕駛時必須保持勻速和穩定性,難度巨大。
牦牛外形的“極地那曲”,是七輛彩車中唯一的動物造型。駕駛員丹增頓珠是從那曲客運站挑的最有經驗的老師傅,他和引導員達瓦頓珠,只能通過傳送實時影像的輔助屏幕來判斷位置。
“極地那曲”彩車引導員 達瓦頓珠: 我們兩個看著屏幕,把路況一個一個找準,必須開到時間段的定位,這些都難得很。
“極地那曲”彩車駕駛員 丹增頓珠: 在這么小的空間里要完成這么大的任務有點難,但我每天都在練,我曾經平安運送過十幾萬名乘客,這次也要好好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山南彩車上,愛國守邊數十年的卓嘎央宗姐妹,由一對雙胞胎姐妹尼瑪和尼珍扮演。
“藏源山南”彩車演員 尼珍 : 大家都很崇拜敬佩她們倆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彩車上還藏著許多富含深意的小細節。昌都彩車上,有位小男孩叫洛松珠扎,他來自西藏第一所現代小學,這所小學的創辦,標志著西藏現代教育的開端。
“紅色昌都”彩車演員 洛松 珠扎 : 我想給同學說,我穿著實驗小學的校服登上了彩車。
林芝彩車上,藏著“以小見大”的溫情。不僅請來了嘎拉村的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還特地安排了三位人口較少民族的代表。
林勇特地穿上世代相傳的獸皮服裝,帶上威武的熊皮帽,代表4300名珞巴族群眾,向全國人民問好。
“醉美林芝”彩車演員 林勇: 大家好,我們是來自西藏林芝的人口較少民族,我是珞巴族,她是僜人族,她是門巴族。祝我們的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吉祥,扎西德勒。
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村委會主任 尼瑪多吉: 我們萬萬沒想到能站在這個彩車上面,彩車上也能有嘎拉村一個小小的村的名字,非常激動,非常感動,感謝黨中央,感謝總書記。
日喀則的彩車上,表達著最真切的感謝。車身上,有定日地震災區的新居;車頭,人們身穿定日服飾,手捧象征吉祥的“切瑪”,表達對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深深謝意。
日喀則博物館館長 巴桑次仁: 我們定日災區重建家園的第一批房子竣工了,災區群眾已經搬進了新的家園。患難見真情,感謝全國人民無私的支持,感謝黨中央的關心關懷。
在阿里彩車上,四名展示民族服飾的小姑娘,來自阿里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其中有三個女孩,是第一次離開阿里。她們說,要將這場盛大的慶典,永遠銘記在心間。
“天上阿里”彩車演員 赤 列措姆: 爸爸媽媽還有家里很多親戚都囑咐我一定要好好表現,我會把祖國的強大記在心里,回去給家人們講。
表演方隊: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今天(8月21日)的大會上,來自西藏自治區七個地市的七個方隊,各有一分鐘的“駐場表演”,極具特色的服飾、樂器、舞蹈,不但是一場國家級非遺大集合,更展現出各地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第一個出場的方隊,是拉薩表演方隊。演員們的服飾以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拉薩傳統服飾為基礎,端莊而典雅。
在舞蹈過程中,在飛旋的身姿中,傳統服飾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靚麗時尚的現代藏裝。“瞬間變裝”帶來的巨大視覺沖擊,令人驚艷。演員們為我們詳細展示了變裝的全過程,原來,變身只需要三秒的時間。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拉薩表演方隊導演 扎西旺堆: 剛開始想,拉薩青年男女以怎樣的形式表現會更加出彩,有兩位編導想出“變裝”,從服裝上來體現我們60年來的變化。
扎西旺堆介紹,導演設計有三個“哇”:
第一個“哇”是第一次出場,以傳統的拉薩服裝為主,很穩地走出來;
第二個“哇”是在變裝上;
第三個“哇”是最后,我們發自內心、很自由、很歡快地喊出來“扎西德勒”的時候。
日喀則方隊表演的“甲諧”舞蹈,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衣飛揚,盡顯豪邁,這種隆重的歌舞表演,只在最盛大的場合上演。為了展示日喀則人熱情好客的開放性格,導演還加快了舞蹈的節奏,在隊形和動作上也都有所創新。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日喀則表演方隊導演 次仁旺堆: 我們在傳統表演上做了一些提升,也做了一些創新。我們通過年輕一代來體現活力和甲諧的粗獷、奔放。
山南的表演方隊,是七支隊伍中唯一一支全男性的隊伍。225名隊員,身披紅氆氌藏袍,跳起有著1300年歷史的國家非遺——瓊結卓舞,變化出同心圓的隊形,以剛健的雄姿,演繹一場高原史詩。
這種舞蹈起源于山南地區瓊結縣的久河村,在重大活動中用來激勵士氣、渲染氣氛。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山南表演方隊導演 旦巴 曲扎: 鼓手頭發不是扎一根辮子而是披散的發型,和古壁畫是完全相同的。
阿里地區表演方隊,以男子宣鼓和女子普蘭宣舞為元素,隨著鼓點,演員們翩躚起舞。其中,女子的“孔雀服”引人注目,在普蘭縣科迦村,保存著7套流傳下來的“孔雀服”,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文物”,無比珍貴。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阿里地區表演方隊成員 益西措加: 孔雀服的起源距今有千年歷史,創作靈感得益于傲然開屏的孔雀,我身上這件披風首次被挖掘亮相,與平時所穿的孔雀服的披肩是有所不同的,披肩的兩個袖子不用于穿戴,而是自然地垂落在身后,盡顯高貴典雅氣質。
這次的表演力求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感交相輝映,并將充分的創作自由交給各地方隊。從選舞到編舞、從音樂到服飾設計,都由各地市方隊獨立完成,最大程度激發了大家的創作積極性。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彩車展示和群眾游行總導演 扎西頓珠: 原先沒有過這種展現方式,我們原先在統一音樂上跳舞,這次我們用傳統和現代發展的概念展現給各位。
(總臺央視記者 潘虹旭 卞曉妍 石熠龍 錢坤 吳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