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任頤《乞巧圖》。
清姚文瀚《七夕圖》。 故宮博物院供圖
進入農歷七月,有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古代,節令關乎生產活動,是祭祀、農事、飲食和娛樂休閑的綜合,亦是禮和樂的統一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姑娘們有在這一天乞巧的風俗,又叫“乞巧節”,又因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亦稱“女兒節”或“少女節”。
“牽牛”“織女”在上古時本是兩個星座的命名,后來慢慢演化成家喻戶曉的神話愛情故事。早在三四千年前《夏小正》中就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向)”的記錄,七月的黃昏,織女星發出明亮的光華,高懸于夜空。《詩經?小雅》中就有了這個神話傳說的雛形:“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跛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七夕節真正形成是在漢代,逐漸形成了“穿七孔針”“曬衣”“曬書”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雙星的風俗初步形成。《荊楚歲時記》載七月七“是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一種紅色長腿小蜘蛛,如果它結網在瓜果上,就會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明、清時期,七夕風俗愈盛,各地還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清代宮廷畫家姚文瀚繪制的《七夕圖》分繪七夕之夜天上與人間兩個場景,畫面上方,長空靜謐,牛郎牽著老牛與駕乘祥云的織女遙相呼應,鵲橋相會。畫面下方,則是人間女子們正在進行各種乞拜活動。
明、清以后,流行“丟針驗巧”的游戲。在七月初六晚上,將碗盛滿清水,放在廊檐下太陽能照到的地方,使水面曬出一層薄膜來。初七日中午,將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云彩之影等,便是“巧”的象征。清代宮廷畫家陳枚所繪《月曼清游圖冊之七月》和海派畫家任頤所繪《乞巧圖》分別描繪了宮廷與民間“丟針驗巧”的情景。只見精心梳妝打扮的女子們圍在盛滿清水的瓷碗旁邊,小心翼翼地向碗中投入繡花針,觀者皆屏氣凝神,希望好運降臨。
清代宮廷,凡逢節令,都會上演節令戲,七夕這一天上演的應承戲主要有《七襄報章》《仕女乞巧》《銀河鵲渡》《鵲橋密誓》等,故宮保存的戲本和戲衣,反映了當時演出的場景。一件香色縐綢綴繡花蝶紋牛郎衣,領口及下擺綴有絲線排穗,形如遮風避雨的蓑草,以顯示牛郎窮苦人的身份;一件雪青緞繡平金喜字花蝶紋織女衣,繡有表現牛郎織女恩愛的紋樣,華麗飄逸。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節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美好令人向往。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