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遼寧活動周”現(xiàn)場,中華文化探源的重要遺址——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閃亮登場。
牛河梁遺址是中國文明最早誕生之地之一,經(jīng)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確證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8月24日上午,中國館多功能廳里,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管理處宣教部部長尹旭宏為在場游客帶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專題推介,帶領觀眾們踏上跨越五千年的歷史之旅。
“紅山先民已經(jīng)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耕,農(nóng)耕便要依循節(jié)氣,順應天時,這座祭壇便應運而生,三重同心圓如同太陽在春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jié)氣在天空中運行的軌跡,同時暗含叁天兩地,”尹旭宏指著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的圓形祭壇圖片向觀眾解說到。
據(jù)尹旭宏介紹,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重要考古學文化,分布范圍跨越了遼寧省、河北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總分布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位于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以確鑿的考古實證,將中華文明起源前推至5800年前,點亮了中華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女神像被譽為紅山人的女祖和中華民族的共祖,是中國國寶之一。
“遼寧活動周”期間,來自沈陽理工大學科創(chuàng)城的沈陽啟原科技有限公司用先進的裸眼3D全息技術,為觀眾無實物展示了女神頭像、玉豬龍、龍鳳玉佩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五千年歷史,引發(fā)觀眾們的陣陣驚嘆。
“遼寧活動周”上,還節(jié)選展示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志》2025年第三期刊載的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劉國祥博士撰寫的文章《紅山文化玉龍的考古發(fā)現(xiàn)》。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與凌家灘、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風格相通,彰顯了5000多年前遼河、黃河、長江流域深廣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正是諸多文化通過不斷的碰撞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實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連綿不斷。歡迎大家到牛河梁來!”尹旭宏代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向全世界發(fā)出盛情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