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映翠,“數浪”新起。2025年8月28日至3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如期而至,讓貴陽再度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領域矚目的焦點。
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開幕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作為全球首個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國際展會,歷經十年的探索和積淀,數博會已不是單純的“技術秀場”,而是越來越多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展臺”。在貴州,從便捷政務到教育發展,從農業增收到安全保障,數字技術正以更接地氣、更“智慧”的方式,走進百姓的生活。
“數字優化”惠政務 服務精準更便捷
“我要辦理二手房過戶,需要哪些材料?”
“我需要查公司的社保繳納記錄,怎么辦?”
……
過去,群眾辦事查詢往往需要掐著上班時間跑到辦事大廳辦理、詢問;如今在貴州,只要打開政務服務網,AI助手回答得又快又清楚,同時還會自動彈出流程、所需材料清單。
部分流程復雜、涉及部門多的事項,還可以通過“邊聊邊辦”功能,讓原本需要跑多個部門、提交十幾份材料的事項,變成了“像聊天一樣輕松”。
“貴人智辦”AI助手(來源:貴州政務服務網)
這個集智能咨詢、查詢、辦理于一體的平臺,就是今年5月正式上線運行的“貴人智辦”AI助手。該系統基于國產政務云和國產算力底座,實現了通用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構建“問—導—辦—查—評”全流程閉環服務體系。
通過“貴人智辦”AI助手查詢業務(來源:貴州政務服務網)
政務流程變得簡單,讓政策條文變得溫暖。“貴人智辦”AI助手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對話內容,自動識別所需材料;根據用戶的身份信息,自動關聯相關數據,減少重復填寫;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還會自動切換到“語音引導”模式。
“通過AI技術,我們不僅提高了事項搜索精準度,還創新構建了‘邊聊邊辦’模式,引導群眾通過聊天對話的方式完成材料填報。”貴州大數據集團項目經理李文翰介紹道,“貴人智辦”AI助手在大模型語言推理能力基礎上,支持用戶方言和口語化表達,進一步消除政策術語與群眾語言的鴻溝,事項搜索精確度較傳統搜索提升70%。
“和傳統辦事體驗相比,‘貴人智辦’AI助手極大地提高了群眾辦事效率。”李文翰說。
2025數博會E1館貴州大數據集團展臺展示“貴人智辦”AI助手(央廣網記者 任振國 攝)
每一次提問與回復的背后,都是大數據在精準匹配需求,讓政務服務從“群眾跑腿”變成“數據跑路”。截至8月29日,“貴人智辦”AI助手已累計提供智能解答115萬次,服務查詢16200次,辦理“邊聊邊辦”辦件273個。
“數字加持”助教育 學校有了新動能
“以前備課要抱著厚厚的資料跑辦公室,現在掏出手機,名師課程、教學備案操作指南隨時看,很方便。”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紅星路小學,一位老師邊演示線上教育平臺操作,邊笑著說。如今,這樣的“智慧教學場景”,已成為該校師生的日常。
指尖輕點,就能完成教學備案的手機端操作;遇到教學難點,可以“點單”播放名師課程借鑒經驗……一臺小小的手機,串聯起備課、授課、教研、管理全環節,讓教學工作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這背后,是‘金州教育云平臺’的大數據力量在支撐。”該校副校長何琴介紹,依托這一平臺,學校管理告別了傳統的“紙質化臺賬”模式,轉向智慧化、精細化運作;師生則擁有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學環境。
學生正在操作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央廣網發 潘成迪 攝)
線上名師課與線下課堂互補,學、教、研、訓、評測全流程在平臺上無縫銜接,不僅讓老師的教學效率大幅提升,也讓學生能根據自身需求自主學習,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如今,高速網絡與大數據在學校織就了一張“智慧教育網”。這張網不僅為師生帶來了看得見的便利,更在悄然改變著教學模式,為黔西南州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數字動能。
“數字賦能”護農業 田間撐起“保護傘”
“以前看蟲情全靠眼睛瞅、憑經驗,現在有了‘新科技’,蟲子一進設備,馬上就能知道是啥品種、該咋治!”在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的一片稻田里,農戶王師傅指著田埂上的物聯網設備,笑著介紹。如今,這樣的“田間智慧助手”,正成為農業生產的“新標配”。
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在田間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這些外形小巧的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是貴州省農科院信息所交出的“科技答卷”。它們像一個個“數字哨兵”,通過特殊光源吸引害蟲“自投羅網”,一旦蟲子進入設備箱體,內置攝像頭便啟動“抓拍模式”,將清晰的蟲體照片實時上傳至云端,再由后臺系統開啟“智能識別”,短短幾分鐘就能精準判斷害蟲種類。
“我們在數據大屏上可以清晰看見從田間傳回的蟲情照片,通過數據分析,系統會自動生成‘防治處方’,從用藥種類到噴灑劑量,都會科學配比,再通過無人機進行噴灑,就能高效除蟲。”貴州省農科院信息所主任李莉婕說道。
不止蟲害防治,數字技術還悄悄“滲透”到作物生長的每一個環節。貴州省農科院信息所通過搭建智能化監測平臺,實時追蹤作物葉片長勢、土壤濕度;水肥一體化管控系統則像“智能管家”,根據作物需求精準“投喂”水分和肥料,讓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最大效益。
在數據大屏上田間管護情況實時呈現(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在地形復雜的貴州山地,這些數字技術正打破傳統農業的“靠天吃飯”,用科技的力量破解管理難、效率低的難題。隨著更多“智慧農業”成果落地,田間地頭還將迎來更多“科技驚喜”……
從城市里的智慧服務到鄉村間的科技賦能,數字技術的每一步前進,都在朝著“讓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方向發力。
未來,隨著更多大數據的“民生方案”落地生根,數字紅利將繼續化作百姓臉上的笑容、手中的便利、心中的安心,繪就一幅“科技為民、民生向暖”的中國畫卷。
(編輯楊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