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以“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講好新時代中國與世界故事”為主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宣部副部長王綱、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美國友人海倫·福斯特·斯諾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英國友人柯魯克之子、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德國友人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同為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克力文、中國日報社資深記者聶子瑞等國際友人以及來自國際傳播、斯諾研究等領域的國內外各界人士和高校師生共計150余人參加活動。
王綱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廣大敵后戰場和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是堅持抗戰和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要感謝80多年前冒著槍林彈雨把中國的真實苦難和抗爭故事傳播給全世界的國際友人,他們不止于讓世界“知道”中國,更在于讓世界“理解”中國。要講述好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故事,以歷史為筆、正義為墨,用打破偏見的勇氣、踏遍青山的篤行、雙向奔赴的共情,傳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讓“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真理穿越時空。歡迎國際友人帶著客觀視角,向世界展現我們發展中的真實細節,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鮮活、立體的中國。
何光彩在致辭時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諾先生誕辰120周年。斯諾在燕園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向世界客觀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他用筆和鏡頭告訴我們,向世界說明真實的中國,架設心靈相通的橋梁,是永恒的時代需要。北京大學將繼續發揮學術研究和人文交流的優勢,傳承斯諾精神,創新國際傳播,推動更多溝通中外的平臺建設,培養更多國際傳播青年人才,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故事,講好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同各界一道,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攜手努力、增進理解、深化友誼,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傅瑩、埃瑞克·福斯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總編輯范昀、柯馬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托馬斯·拉貝、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之子周幼馬、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先后作主旨發言。
傅瑩表示,斯諾基于自己的體驗和與中國領導人談話的感受,寫出《紅星照耀中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故事傳向世界,吸引了更多國際關注。中國革命已經取得了偉大勝利,帶領人民擺脫貧困,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如何將中國的故事源源不斷地注入世界的信息庫,如何實現“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考驗著新時代傳播者的意志和能力。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也是合作交流的過程,由敘事主體,也就是我國的政府和人民,與能夠客觀看待中國、支持中國發展建設的國際志同道合者們共同構建。中國對外交流的大門始終敞開,期待涌現更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播者。
埃瑞克·福斯特介紹了斯諾夫婦冒著生命危險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的諸多幫助,表示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應當銘記歷史,也銘記那些曾向中國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們。
柯馬凱在中國出生長大,他強調要拿出自己的“話語”闡述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糾正目前提到二戰“很少講東邊”的片面情況。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中國人民的貢獻,中國戰場也有國際友人的支持,為實現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標,團結友愛、并肩作戰。
托馬斯·拉貝的祖父曾在中國工作20余年,在日本侵略中國時,救助了很多中國人,其撰寫的《拉貝日記》就是南京大屠殺的證據之一。托馬斯·拉貝深情回顧了其祖父在中國的事跡,強調“和平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目標,也是我們所有人值得努力的方向”。
周幼馬的父親馬海德,在抗戰期間做了大量的醫療和聯絡國際人士工作,是第一個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周幼馬建議成立國際友人研究機構,更好地學習抗戰時期斯諾、拉貝、白求恩等國際友人的精神,銘記他們的貢獻。
活動期間,中外嘉賓共同啟動了斯諾國際學者項目、“國際友人研究”數據庫建設項目、“新時代斯諾”國際學者全球媒體采訪計劃項目。
中外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圍繞“國際傳播視角下的中國與世界”“數智化發展與國際友人研究”主題作專題分享。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中國日報社、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宣部國際傳播局共同主辦,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