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5日電 9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發布與研討會(第二場)在蘇州校區舉行。會上發布了"智慧治理"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蘇州大學副校長吳嘉煒出席,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師生代表參加。
林尚立表示,當前,全球正經歷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通過"數字中國""人工智能+"等戰略布局,在數字化治理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經驗,但系統的理論體系仍亟待形成。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提出"智慧治理"這一標識性概念,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與現代科技倫理,兼具中國立場和全球視野,旨在構建適應數字時代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形成"技術賦能—制度創新—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治理新范式。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通過人才培養、平臺支撐和產品研發,已在智慧治理領域系統性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未來要進一步推動以"智能"提"質量",以"智慧"惠"人民",以"治理"促"發展",讓治理效能實現新飛躍、科技賦能達到新水平、發展生態煥發新活力,書寫好數字時代"善治"的中國篇章。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黨委書記、蘇州校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智慧治理學院院長唐杰主持會議,并作"智慧治理"標識性概念與原創性理論發布。
智慧治理是依托新興技術,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主體協同、技術嵌入與制度保障聯動,重構公共治理生態的新型治理范式。智慧治理"由智到慧"的內在邏輯,是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為核心支撐,通過重塑決策邏輯、提升治理精度、擴展協同格局,實現兼具實證性、實效性與實踐性的治理升級。智慧治理的理論核心有三大突破,即超越"技術賦能"范式,超越"共治"理念實踐維度,超越單一學科框架。未來,智慧治理將進一步拓展其應用邊界與深度,增強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洞察與應對,引領構建全球智慧治理網絡,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處長、期刊管理中心主任錢明輝主持對話闡釋環節。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主任龔新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劉鵬、智慧治理學院副院長許偉結合各自研究領域,解讀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剖析智慧治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探討技術在智慧治理落地中的角色及對傳統范式的超越,分享人工智能與智慧治理結合的典型案例。同時,圍繞技術瓶頸展開探討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如加強跨學科技術協同研發、完善數據安全與倫理規范、推動技術適配不同治理場景等。
在專家研討環節,出席會議的學界代表高度肯定了該理論的學術創新性與實踐價值。
蘇州大學副校長吳嘉煒從學科建設的視角指出,智慧治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倡導在發展過程中實現技術與人文的平衡,并深入探討了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路徑。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怡將智慧治理置于全球視域中進行討論,認為智慧治理需立足本土創新,結合制度、技術、人文、價值四個維度探討治理范式變革,尤其需要注意技術與制度、技術與人的主體性之間的互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智慧治理的理論研究需突破技術工具視角,立足中國實踐,通過古今中外案例研究構建理論框架;他強調制度重構與人文關懷的融合,倡導從傳統治理智慧和跨國比較中提煉規律,并通過基層實踐將技術嵌入真實場景,解決技術賦能與人文價值的平衡問題。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主任高翔認為,立足中國實踐構建智慧治理自主知識體系,是中國探索消解"中心—邊緣"結構、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科學社會的重要舉措。蘇州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吳宏杰認為,智慧治理是實現韌性城市的工具與路徑,需解決技術與需求協同、部門協同、數據安全等技術挑戰,最終提升城市應對復雜情況的彈性與恢復能力。專家點評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智慧治理學院副院長宋鷺主持。
在問答環節,智慧治理學院、蘇州人工智能學院、中法學院、國際學院的師生,學校相關部處人員和國內媒體代表,圍繞"如何構建助力智慧治理落地的整體性架構""怎樣搭建智慧治理包容性話語體系"等議題踴躍提問。
中國人民大學系統推進多項開創性舉措,搭建"學術世界"平臺,開展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組織"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發布與研討會,建立"人大指數"常態化發布機制,持續探索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發布與研討機制系中國人民大學2025年推出的常態化學術品牌,致力于發布各學科具有標識性的重大概念和原創性的理論觀點,轉化形成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知識產品,持續推動標識性概念與原創性理論的研究深化和實踐轉化,推廣中國學術界在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方面的重要創新成果,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