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19日電(記者 潘一僑) 她是2019“索夫林(Sovereign)杰出亞洲藝術獎”最年輕的入圍者,她是中央美術學院目前唯一一位來自日本的博士生,在中國求學7年,她見證著新中國藝術的繁榮與發展,用藝術探索著文化間的誤聽與真相。本期《中國那些事兒》就讓我們走近這位日本青年藝術家,聽她講述她與中國的不解情緣。
來自日本的江上越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已經7年了,當很多人問她學習油畫為什么不去歐洲時,江上越說這都要感謝2008年北京奧運會。
江上越從小去過很多歐美國家,她在那里看畫展時卻找不到自己的“Identity”, 自己是誰?作為東方人可以做些什么?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她在日本看到很多關于中國藝術、文化的新聞報道,一些著名藝術家的油畫作品非常吸引她。她發現日本和中國的油畫都有一種共性,東方和西方油畫的差異在哪?于是她決定來到中國美術界最高殿堂——中央美術學院留學。
初到中國時,江上越的日文發音被同學們誤讀成“一袋子米”,這反而成為她創作的靈感。在來中國之后,她的作品都具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交流與誤聽。她邀請數百名參與者加入她的“誤聽游戲”,最終用油畫的形式將他們誤聽的表情描述出來。
江上越說:“比如說やだ,在日語里是‘不要的’,給四川人問,四川人就覺得是‘要得’,包括瑞士人也覺得是yes。我就覺得這些聽起來這個很搞笑,也很怪誕,人和人之間可能笑笑就結束了,但是如果國家和國家之間會是什么樣子?”交流的可能性在哪里,語言的起源在哪里。日本和中國很接近,都有漢字,但又有很多很小的差異,這些是什么,如何面對它以及如何更好地互相交流。這一直是江上越作品中想傳達的內容。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關系歷經風雨、曲折前行,但和平友好始終是兩國人民的一致心聲。去年以來,在兩國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關系重回正軌。江上越也在為促進中日間的藝術文化交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近幾年,江上越感到日本人對中國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了。每次回國,很多策展人都會問江上越現在中國是什么樣子,美術館是什么樣子。目前,日本沒有太多的媒體去介紹中國的藝術和興起的文化,很多日本人對中國藝術的印象還只是停留在齊白石或者清代以前的藝術形式,然后就直接過渡到特別當代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那么中間發生了什么?很多人特別好奇,江上越發現了這一現象后,積極采訪中國藝術界的領軍人物并寫成連載文章,在日本的美術雜志刊登,她希望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國藝術,消除誤解,她也希望成為中日藝術交流的使者,把中國優秀的藝術介紹到日本。
在中國生活的7年中,江上越發現看展覽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新時尚,對于如何看展,她也給出了一些專業的建議:一要多看,不能怕看不懂,因為有些當代藝術是偏觀念的,可能一次看是真的看不懂,看得多了自然就有自己的解讀方式了;二是推薦大家讀藝術史,她認為美術史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于更好地理解作品非常有幫助;最理想就是能有美院的學生或者藝術行業的人在身邊講解,這是理解藝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最快途徑。
江上越從小隨父母在歐美國家生活過一段時間,她說在那里的藝術館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但來到中國卻讓她找到了自己的藝術靈感。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上越想借此機會獻上自己的祝福,感謝這段求學經歷讓她的藝術人生更加豐滿。
(編輯:劉世東 王輝)
(潘一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