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1日電 據歐洲《現代外交》期刊(modern diplomacy)10日報道,全球化和開放型經濟是過去幾十年人類進步的兩個關鍵因素,但由于美國前政府為實現政治議程而發起的貿易戰,對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間的關系造成了長期損害。當世界正朝著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躍進,重視并投資于人力資本以促進經濟發展時,世界銀行消息指出,西方國家采取的遏制手段正在損害知識的產生和創新。
文中指出,美國現政府與前任政府的大部分政策保持一致,繼續征收貿易關稅,切斷半導體供應鏈,以遏制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而創新和知識創造的低迷將傷害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
作者沙希德·侯賽因(Shahid Hussain)表示,對歐洲來說,他們需要明白,中國是他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和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對歐盟的工業綜合體和高端奢侈品行業至關重要。歐盟應在合作和為“沖突”降溫上發揮更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大國共同努力應對和解決即將到來的危機,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經濟不平等,才能克服這些挑戰。創新和科學進步是解決上述危機的關鍵,這需要投資和知識共享。
迄今為止,中國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最有希望實施的經濟模式,因為中國面臨的挑戰更多地反映了新興市場,而不是西方國家,這也是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希望加入金磚國家的原因。
阿塞拜疆新聞社巴庫論壇報主編塞穆爾·馬馬多夫(Seymur Mammadov)日前在中國日報撰文中也表示,中國現代化關鍵原則之一就是對外部世界的開放心態。中國對所有國家、對歐洲和亞洲伙伴開放程度越高,國家之間的關系就越和諧、牢固、穩定和長久。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支持減少兩極分化以及維護國際正義。
文章最后侯賽因指出,西方國家出于政治動機的單邊決定也許會帶來“短期利益”,但世界的穩定和繁榮需要合作。為此,西方國家需要制定政策來 "接觸 "而不是 "遏制 "中國。
(編譯:馬芮 編輯: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