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為確保自身鈷、鋰等關鍵原材料供應安全,歐盟就《關鍵原材料法案》達成基本協議,以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該法案規定,截至2030年,歐盟成員國對戰略性原材料的本土開采及加工比例需分別達到10%和40%,并對年消耗量的25%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該法案只待歐盟成員國簽字生效。
“從綠色和數字科技,到國防和航空,對關鍵原材料的需求正在加速增長。” 歐盟內部市場委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若不采取行動,歐洲將面臨供應短缺的風險,到時候將不得不依賴其他國家。”
今年3月,俄烏沖突給歐洲能源格局帶來巨大變化,許多歐盟成員國被迫開始尋求從其他國家進口化石能源,歐盟因此首次提出自給計劃。
此外,歐盟之所以認為《關鍵原材料法案》合理正當,是因為中國和美國在綠色轉型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歐盟要想趕超,能夠安全、持續地獲取關鍵原材料至關重要。目前,美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發展綠色技術,盡管此舉涉嫌違反WTO規則。
然而,歐盟保護本土產業,是以犧牲競爭為代價,引發外界擔憂歐盟未來可能采取更多帶有貿易保護主義性質的措施。
實際上,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早有苗頭。2020年,中國和歐盟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完成談判,但卻遭到歐盟單方面暫緩批準。此后的一系列事件——從歐盟強制禁用華為5G設備,到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都證明歐盟日益內轉。
歐盟想把對關鍵原材料供應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本無可厚非,但也應明白,威脅其供應鏈的并不是中國,而是以犧牲中國為代價,將關鍵原材料的全球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
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本想推動制造業回流,讓原材料開采或產品生產本土化,但歷史表明,貿易保護主義并不能保護本土企業,只能事與愿違。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11月15日社論
原標題:EU's raw material concerns self-induced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