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即將卸任,回望過去四年,自2021年3月中美兩國高層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戰略對話至今,拜登政府對“從實力的地位出發”來執行對華政策的做法似乎是情有獨鐘,且可以說是毫無顧忌。
這就解釋了拜登政府為何會反復宣稱合作是其對華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實際上卻從不與中國合作,不以合作來穩定兩國之間的關系。被其反復放大的,是另外兩大支柱的作用,而這兩大支柱,正是“競爭”與“對抗”。
人工智能領域,正是拜登政府拒絕合作,追求競爭與對抗的一個很好的事實案例。盡管拜登政府也不忘走走過場,表現出在與中國合作的樣子,但合作仍然不是其真正的追求。
中美兩國于2024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了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首次會議。會議期間,雙方就人工智能科技風險、全球治理以及各自關切的其他問題進行了交流。雙方也同意,在安全、可靠和可控的基礎上推動人工智能的可持續發展。
隨后在2024年6月,為延續這一共識,第二屆中美1.5軌對話在北京舉行,對話期間,參會雙方也達成了共識,將進一步深化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
然而就在本周一,也就是拜登離任前的最后一個星期內,其政府又發布了對人工智能相關出口的全面管制措施,進一步收緊了對人工智能芯片、模型參數等的出口管制,而中國正是其出口限制的主要目標。
美國對人工智能相關出口的限制措施,是在濫用“長臂管轄權”,給第三方與中國之間的正常貿易設置了障礙,不僅嚴重阻礙各國之間的正常經貿往來,影響全球科技創新的進步,也損害了世界各國企業的利益。不僅如此,此舉還在人工智能領域制造了世界分裂,更違背了美方在日內瓦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導致技術演化方向與協議精神的“南轅北轍”。
鑒于此,也難怪諸多美國科技企業與行業組織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最新措施的不滿之情,他們認為,這些措施是在缺乏充分討論的情況下草草擬定發布的。
為回應美方此舉,中國方面也宣布,將7家美國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雖然就規模與影響來看并非對等措施,但也表明了中國堅決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和國際安全,但也可以加劇不公平和不公正,對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與一心要在人工智能領域構筑“小院高墻”的美國不同,中國一直致力于確保人工智能技術有益、安全、公平,始終朝著有利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
因此,中國支持加強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主張發揮聯合國主渠道作用,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中國始終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應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工具,而應該被用于推進國與國合作,以造福全人類。
我們也希望,即將上任的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以全人類福祉為考量,摒棄對抗思維,推進中美務實合作,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實現普惠向善。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月16日社論
原標題:AI curbs show Biden's rejection of cooperation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涂恬 編輯:曹靜 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