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僅僅兩周,一些國家已頗為痛心地意識到:由于該屆政府奉行“美國優先”,眼下,做美國的“朋友”也不安全了。
在美國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征收關稅后,兩國均表示將“以牙還牙”,雖然在那之后,美國又宣布了暫停對兩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決定,將實施時間推遲,但這兩國的遭遇,對美國的盟友及伙伴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嚴酷的警告。
這預示著,當涉及到“美國優先”時,美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地對任何對象采取強硬手段,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哪怕對面是歐盟或者英國,也同樣沒有例外。
當地時間2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表態稱,歐盟在貿易方面的做法是“暴行”,未來歐盟對美出口商品“肯定會面臨關稅”。
盡管不愿意與美國這個重要的傳統盟友打貿易戰,但在威脅面前,歐盟領導人們還是意識到了團結一致的必要性,當地時間2月3日,歐盟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舉行非正式會議期間表示,若美加征關稅,歐盟將堅決回應。
當今時代,全球互聯互通,經濟彼此依存,美國政府卻威脅要打破全球商業的微妙平衡,在各國間種下不和的種子,其主要目的,還是為超級富豪群體謀求利益。美國短視的保護主義行為會在廣泛層面造成傷害。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爭端就是一個例證:關稅擾亂了供應鏈,提高了消費成本,也抑制了創新。
認為打貿易戰能有贏家,無疑是荒謬的想法。因為保護主義措施的破壞性連鎖反應將持續發酵,并遠超預期范圍,絕不會僅限于直接牽涉貿易戰的國家而已。此外,全球范圍內的各經濟體、企業以及消費者也都將受到傷害。
通過設置關稅和出口管制等貿易壁壘,各國之間商品和服務的流動會受到阻礙,供應鏈也會因此被擾亂,投資和創新也會遭到抑制,這將導致生產力下降,企業成本上升,并最終造成經濟增長放緩。
在當前世界各國經濟越來越彼此聯通的背景下,這類保護主義行為的影響將會是深遠的,它們無視了一個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訓,那就是經濟的彼此依存需要合作而不是對抗。
中國與歐盟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經濟體,持續攜手合作,也向世界證明了合作能夠產出紅利。2024年,中國與歐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7858億美元,同比增長0.4%。中國繼續保持著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中歐之間的交往更是證明,對話和談判才是解決彼此分歧的更有效途徑。
經過艱苦談判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雖然迫于美國方面的壓力被凍結批準,但該協定也充分體現了平衡的經濟關系所具備的重大潛力。因為它解決了包括市場準入、補貼透明度以及公平競爭在內的問題。
此外,中歐還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了合作,氣候變化是我們共同面對的生存性挑戰,通過旨在實現清潔能源使用,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標的中歐氣候變化伙伴關系等聯合倡議,雙方的合作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
把烏克蘭危機等本身與貿易無關的問題,硬與貿易關系聯系起來,是出于政治動機、故意制造障礙。歐盟內部一些人,將中俄之間的經濟往來視為對歐盟的威脅,這完全是錯誤的理解。貿易往來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也是透明的,不會影響中國對中歐伙伴關系的承諾。
歷史告訴我們,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會到處留下傷痕。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多邊主義和互利合作,也與美國政府奉行孤立主義、“贏者通吃”的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通過優先選擇對話,尊重市場原則,并發揮世界貿易組織等平臺作用,中國和歐盟可以繪制出一條實現共同繁榮的道路,并超越美國方面的零和博弈思維,令全球經濟更為堅實,對抗只會導致互相傷害的分裂。
在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合作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通往未來的唯一可行途徑。只有攜手合作、共享繁榮,我們才能建設更有韌性、更為公平、更相互聯通的全球經濟,造福全人類。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2月6日社論
原標題:Cooperation a winning proposition for all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涂恬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