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是1960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署65周年。雖然日本戰后宣布“放棄戰爭”,成為“和平國家”,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日本緊跟美國腳步,將中國當做主要防范和遏制對象,強化日美安全同盟,不斷增加軍費開支。這不僅不能令日本更安全,反會加劇周邊緊張局勢,也加重了日本國內經濟壓力。日本應吸取歷史教訓,真正走上和平友好之路,讓“和平國家”名副其實。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石田隆至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
二戰后,日本宣稱“放棄戰爭”,成為“和平國家”,日本社會對此有一種深深的自豪感。然而另一方面,周邊國家對日本的警惕感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近年來有所升高。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否認侵略戰爭、修改基于反省侵略戰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政治措施層出不窮。同時,與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不斷升級安保關系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雖然日本自衛隊已經擁有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但近年來政府卻仍不斷推行使和平憲法無效化的強軍政策。輿論也反對增稅、大幅增加軍事預算,但由于社會普遍認為日本是“和平國家”,周邊國家則在實行“擴張主義”,因此缺乏積極的有規模的反對增強軍備的行動。
1951年9月,第一份《日美安保條約》簽訂時,日本尚處于侵略戰爭失敗后的被占領時期,條約是由時任首相吉田茂主導,在缺乏國民支持的情況下簽訂的。戰爭的傷痕還歷歷在目,出于“不想再次被卷入戰爭”的想法,1960年修訂安保條約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戰群眾運動,被稱為“安保斗爭”。為了強推新安保條約,時任首相岸信介甚至只能以辭職作為代價。在這一時期,日本社會有著明確的戰后觀,即戰敗后的“和平國家”定位與《日美安保條約》是互不相容的。
今年1月恰逢日美新安保條約簽署65周年,那么65年后的今天情況怎樣呢?曾經被慎重回避的“日美同盟”一詞無論在政界還是輿論界隨處可見。即便使人聯想到軍事同盟,人們對其與“和平憲法”下“和平國家”的矛盾也已不再認真。考慮到在當年的侵略戰爭中,日本的軍事力量也是以“防衛”“解放”的名義肆意施暴,周邊國家對于日本帝國主義卷土重來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之所以產生這種危機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除了日美同盟之外,日本沒有其他安保體制的構思。65年前,保守派中也存在著將日美安保體制作為權宜之計,將來擺脫對美從屬地位,再開展自主外交的想法。而現在,無論左右翼勢力都毫無顧忌地宣稱“日美同盟是基軸”。其依據是傳統的威懾理論,即本國安全可以通過對他國保持軍事優勢來實現。由此可見,戰后日本雖然名義上成為“和平國家”,卻依然與戰前軍國主義國家特征保持著連續性。
近年來,日本政府以中國的“威脅”為借口不斷修法,不僅取消了對軍費開支的限制,而且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甚至先發制人打擊敵方基地。但實際上,中國的軍費增長始終保持在與其經濟增長相匹配的范圍內。在此不得不提及戰后日本長期提高軍力的實情,即使從1967年高度成長期的后期算,至上世紀90年代,其額度超過10倍以上。而今盡管經濟停滯30年,軍費卻翻番。在少子高齡化加劇、國民平均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民眾承受著稅收和社會保障的重負。日本政府以并不存在的“安全威脅”為由,單方面強化日美同盟,只會削弱民生福祉,加深周邊緊張局勢。
除了增強軍備外,難道日本就沒有其他確保安全的途徑嗎?戰后因東西方冷戰,日本拒絕承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時,曾誕生了“以民促官”的民間外交,民間層面努力推動與新中國和解,建立友好關系,通過實踐追求名副其實的“和平國家”。近年來,友好運動的推動者逐步高齡化,加之社會整體右傾化的影響,和平友好運動不斷萎縮。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日本團體和人士堅持腳踏實地反省侵略,努力建立信任關系,其中大阪人山橋宏和就是一個例子。山橋積極主張“日中友好是最高的安全保障”,一直與壓迫工人主體性的勢力相對峙,其對手也是敵視共產主義、阻礙與中國和平友好的勢力。他認為政府如果不繼續推進違背“和平國家”之實的軍備擴張,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者就有充分的條件過上人性化的生活,而且日美安保體制的矛頭主要指向虛構的“威脅”——中國。正因為如此,山橋呼吁日本民眾和勞動者應與中國人民實現友好連帶,由草根階層開創并實踐日中友好,進而令日美安保體制存在的條件不復存在。
“日中友好是最高的安全保障”這一口號,并非僅僅停留在安保層面,而是開創性地追求以人的主體性、獨立性為焦點的“人類安全保障”,完全從本質上超越了日本政府戰后致力于構筑軍事安保的思想與實踐。
在不問政治立場一致鼓噪“中國威脅論”的現今日本社會,這樣的問題意識與活動甚至會被指責為空想或不切實際。但是,“通過日中友好實現保障安全”正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所在,是將戰后日中關系的處理提升為國家間和平共生原則的嘗試。上世紀70年代,日中兩國曾為世界貢獻了如何將處理侵略歷史化為攜手共建未來友好和平的智慧。只要堅持《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就無需勞民傷財的軍事力量擴充,這樣的兩國關系不僅惠及兩國民眾,更會受到其他周邊國家的歡迎與信任。當“和平國家”名副其實時,以“防衛”為目的的自衛隊也就更加合理。
更進一步地講,加入“一帶一路”,與更廣大的各國一道追求發展,可以為陷入困境的日本經濟創造新的發展機會。因此,和平友好之路才是現實可靠且長久的安全保障。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Live up to its nam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萬焯燃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