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協調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而文化自信,則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相輔相成,體現了中國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刻內涵。
將文化發展提升至戰略高度,凸顯了其在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備受中國領導層關注。同時,在培育民族精神、傳承歷史認同感,以及推動經濟、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上,文化還扮演著催化劑的作用。
5月26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開幕。專家學者、商界代表和政府官員齊聚論壇,為推動文化發展貢獻集體智慧,彰顯了中國提升文化實力的堅定決心。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文化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就利用新技術、激發文化市場活力、挖掘文化潛力、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等議題達成共識,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框架和行動方案,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各界人士就推動創新、提高多樣性和增強公眾參與度等議題獻計獻策,進一步夯實了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為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平臺,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舉辦,讓中國敘事向著國際舞臺進一步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將公共傳播、藝術、新聞和哲學提升至國家敘事的顯要位置。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中國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時,中國堅定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心,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除舉辦論壇、出臺政策外,中國還通過一系列重大改革,持續推動文化產業政策落地,放大政策實施效能,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蓬勃發展的文化經濟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群眾參與度持續拓展,健全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已迫在眉睫。同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呼聲也日漸高漲。為了能夠讓文化發展引發社會各階層的共鳴,中國需要通過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和國際交流不斷增強軟實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通過挖掘文化遺產、創新企業和跨文化交流的潛力,中國必能從古今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斷擴展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5月27日社論
原標題:China's cultural renaissance a path to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global influence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曹靜 編輯:涂恬